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问候日记者街头体验问候30声“你好” 19人回应“有事儿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06:21 北方晨报

  

世界问候日记者街头体验问候30声“你好”19人回应“有事儿吗”

  昨天是“世界问候日”,尽管其始于1973年,到今年已经走过34个春秋,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在庆祝这个节日,并从最初的通过寄发问候信呼吁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普通人之间的互相问候。

  但这仍然是一个让绝大多数鞍山市民感觉陌生的“节日”。昨天,记者在钢城不同地区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微笑着送上亲切的问候:“你好”,在发出30声“你好”后,有2人回应“你好”,19人回应“有事儿吗”,3人以为记者图谋不轨,其余人没有作出回应。

  发出第一声问候被当成推销员

  

  时间:上午9点

  地点:百盛商场一楼

  “大姐,你好!”

  昨天上午9点,在百盛商场一楼电梯口,记者首先向一位迎面走来的三十五六岁的女士发出了第一声“问候”。

  她上下打量了记者一番后说:“免费美容的吗?我可没时间啊!”说完后摆手就要走。随后,记者不得不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她才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啊,现在介绍免费美容的太多了!”

  第一声问候被泼了一头凉水后,记者泄气地坐在商场二楼的长凳上。休息片刻后,记者又鼓起勇气冲着坐在旁边的50多岁的老大爷说:“大爷,你好!”大爷环视了一圈后,转过头来说:“你跟我说话吗?”记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后,老大爷说:“我还以为你跟别人说话呢。”他说,以前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不是记者一番解释,他还真弄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前帮忙又差点被当成“坏人”

  

  时间:上午11点半

  地点:火车站候车室

  记者看到一位30多岁的男子背着大包从候车室门走进来,急忙上前微笑着说:“你好,需要我帮忙吗?”男子看了记者一眼后,说:“谢谢,我能行!”随后,男子便没有继续搭话,而是沉默着继续向前走。

  记者紧追着又说:“大哥,还是让我帮帮你吧?”男子停住脚步用余光打量着,眼睛眨了几下,“谢谢,真不用了,我哪儿能让你帮我拿这么重的行李呢?”随后,加快脚步离开了。当记者表明身份后他才恍然大悟,笑着说:“我是不好意思让你这小姑娘帮我抬这么重的东西,就随口应了话。你要是男的话,我还得以为你是坏人呢,对陌生人还是小心点好。”

  在候车室的北角,一名中年妇女正坐在休息凳上发呆,她旁边正好有个空座位。随后,记者笑着和她打招呼:“你好……”还没等记者把话说完,中年妇女便抢话说:“这里有人!”记者实在是无可奈何,迅速地说明了身份和目的。这位妇女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要坐下来呢,我老公一会儿就回来了……”

  儿科门诊三位家长回应“你好”

  

  时间:下午1点

  地点:中心医院儿科门诊

  在医院点滴室内,一位30多岁的男士正坐在椅子上陪孩子扎点滴,记者走到他身边问了声好,他随即友好地回了一声“你好!”只见他怔怔地望着记者,像是在等待下文。记者说明了来意,他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我以为你有事呢,出于礼貌,我应该回你一句‘你好’”。

  在长廊里,一位女士正抱着怀里的孩子等待化验结果,记者对她说了声“你好”,她笑着回应:“你好!”随后她表示:“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别人不管因为什么目的与你接近,只要向你问候,就应该回应。”

  在医院里记者先后问候了6声“你好”,有三位家长都友好地予以了回应。”

  多数人听到问候 回应“有事儿吗”

  

  时间:下午1点半

  地点:站前一公交车站点

  记者走到两位等车的中学生身边,微笑着向她们说“你好”,两名同学几乎同时把视线转移过来,其中一位笑着回应“你好”,另外一位反问:“有事吗?”当记者亮明身份问她们是否会向陌生人问候时,一个女同学摇头称:“爸爸妈妈不让我们随便和别人搭话!”不过她们表示,如果确定没有潜在的危险,她们很乐意听到友好的问候声。

  随后,记者在半个小时里先后向20位等车乘客问好,有18位乘客对记者的问候予以了回应,但大多数人接着问“有事儿吗?”只有两位中年女士没有回应,向记者投以戒备的目光后走开。

  热线反馈

  

  读者评出“称谓之最”

  

  昨日,本报开通关于“问候语”的评论热线后,几十名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本报总结,评选出五大称谓之最。

  阶级性最强的称谓:老爷、夫人、太太

  

  解放前,人对有身份的男人称老爷、先生、大人;对其家的女人尊称夫人、太太、小姐。平民百姓之间的称谓就是大伯、大叔、大嫂、后生、姑娘,显示了浓厚的伦理色彩。

  革命色彩最浓的称谓:同志

  

  孙中山先生倡导国共合作,两党革命志士均以“同志”相称,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在这么称呼身边的革命者。土地革命时期,“同志”的称呼穿承下来了,后发扬光大到解放区,老爷、先生、太太、小组、女士这些称呼全部作废,全以“同志”代之。“同志”意味着相互间是信仰统一、同战壕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兄弟。

  用途最普遍的称谓:师傅、大哥、大姐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走在街上,想打听路怎么走,见到陌生人,对男人称呼其“师傅、大哥”,对女人称呼其“大姐”,一般都会告诉你路怎么走。师傅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而大哥、大姐则感觉亲切、自然。基于此,这三个称谓成为用途最广的称呼。

  最泛滥的称谓:美女、帅哥、老师

  

  “美女”,原意是指有较好容貌的女子。可现在,不管三七二十一,男性见到熟悉的女性或通电话时开口叫对方“美女”。而女性见到熟悉的男性就必称帅哥。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改革开放以后,“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但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将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但进入90年代,“老师”这个称谓越来越广泛被使用。打开电视,面对文艺界的“腕儿”,也无论其年纪大小,主持人都往往在介绍时要加上“老师”二字。

  现在,“美女、帅哥、老师”这三个称谓已经成为年轻人调侃的专门用语,可见其泛滥程度之深。

  最尴尬的称谓:小姐、保姆

  

  “小姐”原指对雇主女儿的尊称或对陌生女性的尊称,而现在的“小姐”一词逐渐变了味,专指“三陪女”,从事性交易的女性。如果走在街上再喊陌生女性为“小姐”,她准会跟你急。保姆原来指提供家政服务的人。如今,由于有些“保姆”专门从事“三陪”工作,像“小姐”这个词一样,“保姆”这个称谓也逐渐变了味道。

  专家访谈

  专家详谈“问候礼仪”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赵瑞洁说,在公共场合与人交往,言谈举止要得体适宜、恰如其分。除了打招呼外还要提倡微笑、点头示意等多种方式,特别要在别人困难时提供帮助。

  人们应当高度重视问候,同时学习一些问候的技巧,要学会得体适度的问候,为彼此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如“ 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相熟的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如果遇到男士相熟的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

  如果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等等。

  总的来说,路上遇到熟人,谈话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有很多话要说,可以找一个交谈场所,或另约时间、地继续交谈。

  首席记者 丛妍 杨勇/文 实习生 李书扬/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