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遭遇打劫,你必须笑容满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1:36 信息时报

  时报新闻眼

  在当前乱收费有理的语境下,“捐款”不过是虚假而无奈的一个微笑,是强权者为了掩盖其“打劫”本质的外衣。虽然捐款者比受捐者更需要得到捐助,但需要捐助的人往往被迫成为“慈善家”。——椿桦

  椿桦的博客:http//chunh.tianya.cn/

  眼下,全国许多城市都喜欢一窝蜂地扎堆“旅游经济”,但鉴于旅游资源有限,一些臭名昭著的历史名人便有了粉墨登场的机会。“河南项城强征捐款修袁世凯旧居,袁氏后人坚决反对”(《北京晨报》11月21日)的新闻,说的大概就是这么回事:袁世凯其人固然颇有争议,但也不失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项城这地方太穷了,穷则思变嘛!

  也许还是因为穷,政府掏不出那么多的子儿,于是就要求全市人民捐款:定居异地的袁氏后人尽量多捐,超过1万元者可以在碑上刻名字,如果不捐,“以后回来不接待”;全市普通工作人员则须捐100元,副科级200元,正科级500元,副处级1000元。结果除袁氏后人反对外,其他人基本都“自愿”地“捐”了。

  我记得,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的时候,喜欢玩一些威逼利诱的把戏。例如国会大多数议员都反对他,他就暗地里进行恐吓,禁止议员们投他的反对票,如若不然,“将以炸弹从事”。在他的控制之下,不少议员倒向了他。有趣的是,在一次例会上,摄影师拍照时用了镁光粉,一些议员以为是炸弹,吓得夺路而逃,有的议员则往会议桌下爬,边爬边喊:“我选的是袁世凯啊!”此情此景使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个词:挟持!

  社会生活中,被挟持的现象无所不在。例如劫匪绑架人质、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但是被挟持时还得强颜欢笑,却不太容易做到。袁世凯做到了,袁世凯的老乡——今日项城市政府的一些干部也做到了。他们的行为,进一步地深化了强制“自愿”的另类意义。

  一个人被打劫,但他还必须对公众满脸堆笑地说:我很愿意交出这笔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美国漫画家帕特·伯格里曾描绘过这样的画面,他这样画到: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后者对前者悄悄地说:“微笑,否则的话,5分钟之内就开始轰炸!”穆沙拉夫于是对记者们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微笑。这幅画的背景是:今年9月份,访问美国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曝出内幕,称如果巴方不协助美国反恐,美国就要将巴国“炸回石器时代”。最终,巴方成了人们印象中的美国反恐“铁杆盟友”。

  现在就不难理解了,所谓的“强制捐款”,也是一幅活生生的“微笑着接受打劫”画面。就像项城强征捐款修袁世凯旧居,或者“河南一高校要求新生捐勤工助学款700元,否则就得回老家”(《河南商报》11月21日),两起新闻中的政府官员或高校领导,无疑都沿袭了袁世凯或布什的霸权主义行径。

  在当前乱收费有理的语境下,“捐款”不过是虚假而无奈的一个微笑,是强权者为了掩盖其“打劫”本质的外衣。教育界的“捐资助学费”,地方形象工程中的“捐修捐建费”,早已脱离了“捐”的本质,其背后深藏着霸道的逻辑:不捐款,小心学校将你拒之门外,小心地方财政拖欠你的工资,阻碍你的升迁。你的前途、你的吃饭问题都把持在强权者的手中,所以,虽然捐款者比受捐者更需要得到捐助,但需要捐助的人往往被迫成为“慈善家”。

  可见,正是这样一些失去监管的挟持行为,助长了乱收费的霸气,改变了“捐款”与“赞助”这些词语的属性。河南项城此次修建袁世凯旧居所引发的争议,并不是袁世凯这个人物是否值得修建旧居,而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在对待万恶的“捐款”与“赞助”问题时,到底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还是引领它们发扬光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