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举办“中国人权展”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2:00 光明网
赵志友

  “记者15日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获悉,中国举办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展览“中国人权展”,将于11月17日至2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旨在宣传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中国政府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出的努力,传播人权知识。”(《中国青年报》11月16日)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云虎表示,举办以人权为主题的综合性展览,在

中国是第一次,“据我们了解,在世界上、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中国将要举办的“中国人权展”,将对国民认识人权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但笔者却希望他能“后有来者”。同时笔者认为仅仅举行一次的会展是远远不够的,人权的教育应该和其他的教育一样得到广泛的普及,人权的教育理应下放到普通的学校教育中进行。

  在中国,提到“人权”二字,很容易的使人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它和政治联系起来,狭义地认为人权涉及的都是和政治有关的问题。也因为有一些西方国家经常假以人权之名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涉,人权一词在有的国家一直忌讳莫深,其实这样的见解未免有所偏颇。所谓人权,即人的权利。其不仅关乎政治,还关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一切的权利,包括在科技的,文化的,经济的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人权。而这些权利又包括人的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等这几大方面为主体。

  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的的理念由来已久。人权理念产生于古希腊,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古希腊哲学家将平等权作为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17-18世纪以约翰洛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特权的基础上,建构了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人权理念。20世纪初期,以圣西蒙和卡尔马克思倡导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现代人权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法西斯践踏人权,蔑视人权的倒行逆施促发了人们人权意识的空前觉醒,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并于1948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第217A号决议,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目前,尊重人权、重视人权、保护人权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第五十九届联大时,联大发起了“全球人权教育计划”,其第一阶段内容是从二00五年开始到二00七年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进行人权教育,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权利,掌握保护权利的手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权利。在中国,虽然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我国人权的发展,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然而,无庸讳言,中国目前的人权还是需要有所改进的。在人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也还有待提高。中国的人权研究多数还只是集中在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没有对全民普及,很多人对人权概念意识模糊,更无法懂得利用人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笔者认为,要培养人们的人权意识,应该把人权的教育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特别应该从中小学开始。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人权意识,培养正确的人权观念。虽然在国内也有的大学会开办人权课堂讲座,传播人权意识和理念。但是只是很小范围的传播,其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当今社会,人权观念应该成为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一种相互宽容的气氛中,在一个崇高人格尊严和自由的价值社会里,人才能得到相互的尊重,相互的谅解。人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所以,学校和教育制度中必须包括人权。“你想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如何尊重别人。”这是所有人权的基本伦理原则。如果学校的孩子们能够接受这一基本原则,那么,他们将会更愿意为人权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实现和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成年人的观点和理解相比,尤其如此。

  一个官员或者一个有权利者,如果儿童时期未在学校里熟悉人权观念,那么很难想象他们会做到保护人权和尊重人权。当他们在向哪些更好地保护人权的要求致意时,就会比那些在人权文化中长大的人带有更多的疑问。只有当人权的讨论已经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政府机关才会更开明,并乐于对不断的人权要求作出回应,当人权走进日常生活的时候,实现和确认人权的机会才会有所增加。

  如此说来,对国民进行大面积人权意识教育则显得相当有必要,人权的发展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开明的,敢于负责任的政府,敢于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政府。人权的发展同时也是国家迈向富强、民主、自由的必经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