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广州观察:扎菊绝技能否走出文化公园,寻得生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4: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辛荷

  又是一个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话题。中华民族泱泱古国,各种精湛技艺积淀深厚。古往今来,一代代的艺人工匠,都曾面临这种尴尬。以前,手艺是父传子,子传子,自幼浸淫加上父命难违,通常手艺可以传得十代八代。如今,这种局面已难以为继。所以,扎菊老艺人才发出后继无人的叹息。(11月21日《新快报》)

  而半个世纪以来,坚持举办菊会的文化公园发出的亦是知音难觅的慨叹。以前的捧场客垂垂老矣,如今的新人面对一园菊艺无动于衷。怪谁?即使文化公园再坚持下去,又能有多大改变?即使发动单位再组织员工前往观看增加了人气,但与主动接受和欣赏还是相距甚远。

  此时,令人想起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认为,昆曲虽从来是小众的雅趣,但他仍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观赏,激发他们对昆曲的热爱,以此弘扬中国昆曲的精髓。所以白先勇发动艺术家们运用现代剧场的种种理念,加入了各种有创意的元素,避免了传统戏曲冗长和视觉比较单一的特点,让年轻人不但能赏曲,还能观舞,看到美轮美奂的场景。

  青春版《牡丹亭》一时在华东华南高校和白领群中引起轰动,一些大学还组织了昆曲社,不少白领亦偷闲学曲。

  固守传统自我筑城的做法,精神是可嘉的,但境况一定是寂寞的。扎菊工艺,若然只是作为传承,国家应该可以养得起几个老艺人和他们的入室弟子,作为博物馆式的展示。若然要有大众捧场,就只能与大众寻找交流的切点,而非单一的灌输。菊展为什么总脱不了神仙龙凤?扎菊绝技为什么只能在菊会展出?他们可不可以走出文化公园,寻找更能立足的空间?

  茶文化为什么可以久盛不衰?书画为什么可以风雅不停?古瓷为什么熠熠生辉?即使同是花卉家族的兰花,都能捧场者众。这是因为它们在都市中找到各种载体,民间的爱好者和收藏家,孜孜以求;各种高档的消费场所,亦是它们的容身之处,这些地方借它们而显品位,它们借这些地方的主人爱好投资而安身。一间在大堂放着名兰和古董的宾馆,可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出了力。如果“艺植菊”能发动民间力量参与经营和收藏,相信就不会出现门前冷落的窘况。

  所以,除了对文化公园亏本办菊展的毅力表示敬意,更担心他们如此入不敷出,能否有精品推出?无资金的支持,展会亦是无源之水,终会枯竭。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