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名是重温校园荣光第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0:18 南方新闻网

  城论

  日前,“康有为纪念小学”、“陈嘉庚纪念中学”以及“詹天佑小学”等一系列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陆续在荔湾区出现,有关部门称,“鼓励学校更名或复名确立文化特色,并计划投入1000万元打造教育品牌。”新闻中,有关部门对教育的积极支持自然值得嘉许,不过,相关人士认为,改校名可以确立文化特色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考试制度下,改校名对于绝大部分师生和家长而言,其实完全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它既不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成绩,也无助于教师顺利通过相关业绩考核,至于家长们期盼的其他种种愿望,估计也不会因为学校的招牌变更得以加速实现。改校名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热闹的过程,至于热闹过后留下多少“文化”,留下多少“特色”,身处校园内外的人们其实个个心知肚明。

  诚然,相关部门看起来的确很重视教育,也正在积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比如“计划在五年内累计投入1000万元创建‘三品’(即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工程”,比如“西关外国语学校获20万教育专项基金建欧美语言环境课室”,又比如“大策直街小学获20万教育专项基金将小蓬莱仙馆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迁移到校园内,开辟康有为纪念馆”……没人敢于否认上述举措对于当地教育的推动作用。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硬件”的提升与改造固然与学校精神的传承,以及各自文化特色的弘扬与发掘有一定关联,却依然缺乏那种直接的渐进的强劲推动力。

  我们当然不能说,某学校修了一个纪念馆就确立了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了,我们同样不能说,某学校的教学环境改善了就有文化特色了。各个学校的文化特色从来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渗透入师生心灵、思想、血脉和言行中的东西,在通常情况下,它不会因为外界“硬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却会因为外界“软件”(包括社会风气、考试制度、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

  各学校如果欲在文化特色方面有所作为,必须结合当下的大环境与具体的教育环境来考量和界定,这是一个从名人身上重新提取文化因子,并再度挖掘现实意义的浩繁工程。其过程之艰辛,权衡之彷徨,绝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可一蹴而就,它既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对精髓予以坚持和保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一些改变和妥协。各学校文化特色的特殊性以及它们可能与相关制度构建存在的冲突,天然地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而令人欣喜的过程,因此,改校名充其量只能算是重温校园荣光的第一步。

  而且,与校园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相比,师生们在内心深处启动的寻觅文化之旅显然更为宏大更为激动人心:这是一次重返精神校园的幸福之旅,更是一次重温过往荣光点亮未来憧憬的永远的生命之旅。

  张鹏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