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2:01 青年时讯

  中小学生与科学亲密接触

  “原来物理定律也可以这么‘酷’!”站在“声音花园”装置中的观众,一位初三的学生在声音花园发出了感叹。刚刚在北京朝阳公园新落成的“索尼探梦”科技馆中的“声音花园”,利用声音传播的“时间差效应”原理,形成了比普通环绕立体声更为高层次的“声场”,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声音特性的魅力。由于装置具有全金属外壳与醒目的LCD屏,

才使学生感到特别“酷”。

  眼下,北京已有的中学把科技馆当成了物理课的教室,把老舍纪念馆、鲁迅博物馆当成了语文课的教室,而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各个科技馆体验科学的乐趣,让孩子在自然天地中与科学亲密接触,在惊喜与新奇中体验课本上的“科学定律”,记者了解到,像中国科技馆,各区管辖的科技馆,包括连“索尼探梦”这样的小规模科技馆,每到双休日,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体验“科普游”的青少年。他们在这里除了体验趣味横生的展示品外,还能够参与各种精彩纷呈的科普互动活动,体验许多课堂上无法领略的“奇异感觉”。

  观察生活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你们相信我刚刚折好的这架纸飞机可以自己飞回来吗?”这是在“索尼探梦”中进行空气力学讲解的一位特级教师向周围的小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学生们亲眼看着这架普通的纸飞机,真的在空中划出一圈圈的轨迹的时候,都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奥秘在于我的这个机翼稍稍翘起来了,可以把空气压到下面,所以飞机就转起来了。”有的小朋友喊出来,“是气压!”在这些还没有正式接受过物理课程的低年级小学生中,一架纸飞机的演示,或许就可以对他们的“科学能力”起到启蒙的作用。

  记者在对北京第八中学副校长、教育专家张凤兰的采访后了解到,大多数十三四岁的学生或者处于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的状态,或者由于“贪玩儿”对学习“了无兴趣”。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的普及化,自然能够成为“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之间的桥梁,在有趣生动的体验中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生活态度。

  记者在朝阳公园“索尼探梦”科技馆中看到有一个叫做“声波圆舞曲”的设备,观众在话筒前说一句话,便可以看到玻璃隧道中出现了若干小喷泉,每个喷泉间隔相等的距离。这个设备是通过水波来体现声波共振的物理现象。

  刚刚体验过的一名学生在听了原理讲解后说,“我在上物理课的时候总也是记不住‘波峰’相加还是‘波峰’与‘波谷’相加可以增强波动,通过这种形象的演示,我想我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不会再记错了。”

  利用科普教育的特点,将枯燥的文字定律解析为生动的“感官现象”,不但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使学生脱离开“死记硬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立体”阐述书本知识,科普教育的另一个优势,便是可以对青少年进行启发,从小培养“科学能力”。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张凤兰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只能在“培训班”、“作业堆”中度过周末。从这个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老生常谈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界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至今,“课业减负”、“培养学生兴趣”便呼声不断。当然,面对中国的种种客观环境,短时间内断然取消升学考试固然缺乏现实意义,因此“应试教育”的存在便不可避免。但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也大有“舍我其谁”的态势。甚至曾经有学者这样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对立的,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张凤兰副校长认为,暂且不去深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孰轻孰重,仅就从教育的初衷出发,都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适应并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从现实意义讲,实现“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二者的同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如果在学生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增加创造性思维等科学能力,便可显著提高中国学生的综合实力。

  张校长认为“科学能力”的学术定义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内容,但是最为核心的是“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之处,便是通过合适的介质,连同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北京索明科普乐园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增强孩子“科学能力”的重要性,从而青睐于参加科普活动。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在进行公益投入的时候首选科普教育,以此来回报社会。科普教育的全面进行,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创造一个“爱学、爱问”的科普环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中国学生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