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亡羊补牢”式监管难治食品安全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4:36 南方周末

  “红心鸭蛋”事件再检讨

  “亡羊补牢”式监管难治食品安全危机

  ■维权一周·言论

  □阿果

  “红心鸭蛋”风波未平,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事件又起。就算牙好,胃口也未见得就好——谁知盘中餐,粒粒从何来?从毒奶粉到注水肉,从毒大米到吊白干腐竹,每一例个案的曝光,都引发着人们的想象。调查表明,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我们与食品之间的关系,从未恶化到今天这个地步。

  从民生角度说,这种危机不啻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极大挑衅。“吃得不放心”,在相当程度上将“吃得饱”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给抹煞了;从文化角度说,这种危机是对中国绵延已久的食文化的变相谋杀;而从经济角度说,这种危机是对“信用经济”的肆意嘲讽,足以让信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石浮于薄土表面。

  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的相关企业理应受到弹劾,但问题远没这么简单。规范是环境的产物,而政府是环境的守卫者。但道德谴责、法律制裁,能用的监管手段都用了,为什么还保不了餐桌安全?缺陷显而易见——比如,食品安全管理的权限过于分散,工商、农业、质监、卫生、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谁都有发言权,这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和寻租空间;比如,在民生指数仍未能撼动GDP在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中的主导权的情况下,食品安全政策不以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而这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土壤;比如,食品监管仍注重卫生等基本质量指标,而缺乏对潜在安全风险和适宜性的具体制约,导致监管总是跟着事件跑……

  另外,食品的源头污染就不是企业可以独力担责的。从生产上说,农业源头污染威胁食品安全,工业加工环节决定食品安全;从监管上说,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影响食品安全。然而,目前在食品生产的前半程,政府的介入力度显然不够。事实已不止一次证明,政府只对食品安全的后半程阶段进行干预,必然导致监管的部分失控并使监管处于被动态势。因此在当下,需尽快调整食品安全战略思维,确立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干预的认识。如果意识不到食品行业的特殊性,亡羊补牢式的被动监管局面就改变不了,百姓的恐慌心理就去除不了,而食品向我们发出的警报声,还将刺耳地响下去。(P118914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