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香港在华文传媒中的桥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16:04 南方网
 南方网 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王伯遥

  华文传媒的历史使命

  

评论:香港在华文传媒中的桥梁作用

  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王伯遥先生当前,面对着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西化”浪

潮,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既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也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华文传媒的历史使命。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拿来”的多而贡献的少。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现在应该是时候,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推动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以重新唤起世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魅力的赞赏和认同。事实上,中国的最终崛起要靠文化实力,不但要看中国本身的文化实力,还要看海外的文化实力。华文媒体应在中国之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阵线,构建强大的文化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以呼应和支持中国的崛起。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一个强大、进步、稳定的中国大步走向国际社会,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令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中国人、对华侨华人及其社区不得不更加重视,促进了全球中文信息网络的形成,为华文传媒的发展和壮大开辟了康庄大道。世界华文传媒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性黄金机遇期。

  重新认识香港在中国传媒产业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成效远不及中国,主因之一,是它不像中国那样拥有一个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的香港作为中介桥梁。这个讲法虽然未必全面,但它至少说明,国际社会非常重视香港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比较而言,内地在经济开放方面特别重视香港的作用,而在文化对外开放方面,仍不太注意利用香港的优势。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作、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未来三年,随着中国作为WTO成员国逐渐履行相关的原则和责任,徘徊在门外的外资媒体必然一拥而入,海外游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广度和力度也会空前加大,缺乏竞争力的传媒机构将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内地重视利用香港的优势,有利于应对文化对外开放中所面对的激战。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香港在中国的文化对外开放中,一是可以在产业化经营、资本运作方面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二是身为国际信息中心,能够运用深谙国际传媒市场运作的经验,并发挥海外辐射的功能,协助内地传媒应对外界的激烈竞争。

  目前,日益开放的内地传媒业,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众多报业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内地传媒业正通过内部重组和外部扩张等多种形式,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竞争将为跨区域、跨媒体的内地产业化传媒巨头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在这个透过并购重组、扩张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一是非国有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不断向内地传媒业渗透,以合作或参股等方式涉足传媒产业;二是内地媒体直接上市的浪潮已渐行渐近。正像内地的大型经济项目倚重香港融资一样,在内地传媒产业化过程中,香港的金融市场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适应国际性竞争的需要。

  从主办者的角度划分,现在的海外华文传媒大体上有以下五类:一是当地华人主办的媒体;二是中国内地主办的媒体;三是台湾机构主办的媒体;四是香港方面主办的媒体;五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方面合办或者香港与海外华人合办的媒体。由于远离华文信息流的中心,当地华人主办的媒体在中国信息方面较为弱势。而由于社会背景、传播方式及文化观念的不同,中国内地主办的媒体在思想观念、新闻处理方式、观察问题的视角,以至版面安排、美化等方面,与海外华人往往有相当的距离。内地传媒走出去要有一个过程,才能适应海外受众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亲台”团体和人士唾弃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政策,纷纷转向靠拢大陆,则令台湾机构主办的传媒影响力急剧萎缩。

  比较而言,香港媒体辐射海外具有四方面的优势:

  第一,香港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国际性信息中心,八面来风,新闻自由,信息客观,其华文媒体的信息也相应在海外容易得到传播,也较能够为海外所接受。

  第二,立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香港传媒深谙国际传媒市场运作,在文化观念到信息采集方法、新闻切入点、包装手法以及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等方面,同国际高度接轨,与海外华人具有同构性,因而更容易为他们接受。香港的华文媒体,包括香港的文化都比较容易辐射到世界各地去,香港的电影、流行歌曲在海外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香港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对中国内地的信息采集非常方便,有近水楼台之利。把中国内地的信息在香港包装,再推广到世界各地,其便利快捷是其它地方的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同时,香港传媒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熟悉中国内地情况,报道中国新闻的时效性及解读中国信息的准确性,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的华文媒体和香港本身一样,是香港连接世界与中国内地的桥梁和纽带,这也是香港华文媒体发展的特有优势。

  第四,香港的海外移民遍及全球,在美、加、澳、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来自香港的新闻媒体使他们倍感亲切。

  香港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成为内地传媒走向海外的桥梁。内地传媒将香港作为结合部,与香港传媒连手向海外发展,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价值,又可以紧随国际节奏及时尚,更好地为海外人士所接受。

  当然,香港传媒的加工包装,版面美化,特别是全彩印、大标题、大图片,在世界华文传媒领域乃至国际传媒界,都是很先进的,也符合香港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社会的节奏和需要;香港新闻行家的拚搏、敬业精神更是令人钦佩。香港传媒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香港传媒也有它的不足和问题:过分商业化、市场化,部分媒体道德责任感弱,过份哗众取宠,将一些严肃的新闻题材故事化甚至娱乐化,不讲究准确性等。因此,香港的传媒也可以在同其它地区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增强社会责任感,消除那些对社会生态有负面影响的陋习。

  香港文汇报海外发展的特点

  自二○○一年起展开与海外合作以来,香港文汇报已与11家海外媒体合作,每日总发行量超过40万份,所推出不同版本的海外版包括:香港文汇报“美洲版”、“加拿大版”、“东南亚版”、“泰国版”、“菲律宾版”、“东马专版”、“北马专版”、“缅甸专版”等。其中,香港文汇报东马专版已随联合日报的发行网进入文莱,成为登陆文莱的第一张具有中国国家背景的香港报纸;香港文汇报北马专版也随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光华日报发行至泰国南部城市及新加坡;香港文汇报与国际日报集团合作开办的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版,除了在雅加达与国际日报捆绑发行外,亦与该集团辖下的泗水晨报、棉兰早报和坤甸日报同步发行,利用爪哇邮报集团这个印度尼西亚最大报业发行网,已销售到印度尼西亚87个城镇,每天发行量超过五万份。

  文汇报海外版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除了中国日益强大所形成的优势这一基本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因素:

  第一,本报立足香港,背靠中国内地,中国新闻和华文信息资源具有独特优势。本报立足香港,可以尽量利用香港的便利,发挥香港媒体的特点,运用国际的视野和角度处理新闻信息,更加适合海外华人的阅读习惯。目前我们在中国内地各省市有四十个办事处,三百多名记者。由于背靠祖国,有中央政府和各个地方的支持,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庞大的新闻采编队伍,我们对中国新闻的报道,与包括香港在内的其它华文媒体相比,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很有竞争力。与此同时,这几年,紧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央对港政策的更趋务实,我们也做了大幅度的改革,在版面上吸收了香港现代报业的精华,在海内外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好评。

  第二,本报的良好形象与香港移民优势相结合。香港移民遍及全球,在全球华人华侨社会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重要影响,而这些移民对香港媒体具有天生的亲和力。本报的海外合作正是抓住这一特点,重点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移民集中的国家率先开拓,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是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既能较快地获得读者群又较易争取支持。同时,由于本报创刊五十多年,在香港及至全球华人华侨中有着良好形象和较高声誉,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新的读者群也在不断扩展。在读者眼里,本报既有北京的背景,又具有香港特色和包装,他们对我报有亲切感、认同感,更为华人华侨所喜闻乐见。

  第三,借用当地华人和华文传媒的优势。我们在海外的发展,大都是采取“借船出海,借力发展”的方式,直接与海外华人媒体合作。由于这些华文传媒的老板都是著名的实业家和老报人,在当地有相当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他们不仅利用自己的影响和人脉关系为我们在海外牵线搭桥,他们拥有的华文传媒网络亦直接为我们在当地的专版提供了发行渠道。

  今天的中国,正在大步走向国际社会。有人认为,本世纪将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广为传播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后一段时期则是华文媒体在全世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华文媒体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媒体走向海外,香港可充当桥梁,香港媒体可作先驱和伙伴。同时,海外媒体走进中国,香港亦可做跳板,香港媒体也能成为理想的合作伙伴。香港文汇报将努力不懈地向此目标迈进,更热切地期盼在座的华文传媒的前辈、先进,对我们不吝指教,寻求双赢的合作之道,为全球华文传媒未来的发展壮大而共同努力!

  (本文根据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王伯遥先生在全球华文传媒羊城合作论坛上发言整理,发言原题为:“发挥香港在华文传媒合作中的中介桥梁作用”。编辑:徐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