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洲试点取消红绿灯 交通秩序全靠自觉试点效果居然不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3:28 大河网-河南商报

  

欧洲试点取消红绿灯 交通秩序全靠自觉试点效果居然不错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如今,欧洲人正梦想着将这句名言应用到交通管理上。据德国《明镜周刊》最近的报道,作为试点,欧洲7个城市和地区正在尝试取消街上所有的红绿灯和指示牌,让司机和行人通过自我约束来维持交通秩序,真正做到友好相处。

  没红绿灯,事故减少了

  取消红绿灯、斑马线,荷兰一城市从市中心开始试验后,反而再没发过重大交通事故。

  早在3年以前,荷兰北部的几个城镇就首创“无红绿灯”城镇试点,希望车辆和行人通过自我约束来“和平共处”。到目前为止,荷兰、丹麦、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已经有7个城镇和地区取消了红绿灯。

  荷兰北部小城德拉赫腾原本并不起眼,现在却作为“无红绿灯”试点受到世界关注。记者的朋友曾访问过这个小城,他介绍说,“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在当地不再适用,人们上街时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试验竟然是从市中心开始的。过去在小城繁华地段,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标志一应俱全,要去商业街购物的人们往往抱怨等红绿灯的时间太久。即使这样,每年仍会发生多起严重伤人的交通事故。在两年前的城市改建中,这里取消了16处红绿灯,路面也被铺成没有任何标志的红砖,过往路人都“自行其是”。在最具代表性的拉维广场,每天车流量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连绵不绝,不过自从执行了新制度,小城反而没再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被当地人称为“奇迹”。

  解读成功源自荷兰人礼让传统

  记者居住在荷兰多年,深知德拉赫腾市的“超前尝试”能够取得成功,还要归功于荷兰人的礼让传统。记者在外出时,就经常看到两个素不相识的驾车者在路口互相让行。而当地“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更是默认的规则。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改革起来便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没红绿灯交通更顺畅了

  德国小城取消红绿灯后,司机更注意避让行人,相互礼让,交通更顺畅了。

  德国北部小城波恩特也是欧洲“无红绿灯”的试点城镇。这里有和欧洲其他小城一样美丽的教堂、博物馆、民居,但马路上却看不到红绿灯。如果看到行人在前方穿越马路,司机都会主动减速停车,保证行人安全通过;很多司机会用请的手势向行人示意,行人也会回报以感谢的眼神。

  当地警察汉斯介绍,自从取消红绿灯后,司机们发生了“惊人变化”。由于没有交通灯可依靠,他们只有慢慢开车,始终注意两旁的行人。因为车速变慢了,交通也就比以前更加顺畅。而当地居民也说:“以前街头的护栏实在太多,现在我们不用再为此烦恼。只要相互礼让,这里的车辆和行人就可以共享城市交通。”

  解读交通标志对人的影响很小

  在德国,各种各样的红绿灯、交通牌等标志达648种。不过德国洪堡大学的威海恩教授却告诉记者,标志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其实很小,因为接受信号再转变为行为需要一个复杂过程。司机有可能忽视限速20英里的标志牌,但如果驾车驶进野营地或停车场,他很快就会将车速减下来,并注意不撞到行人,这就是“人车共享”路段的根本。

  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红绿灯必须保留。“问题在于人们有没有遵守交通法规,而不是有没有红绿灯。”

  红绿灯起源

  受女装启发英国发明红绿灯

  说起红绿灯,还要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那段时间,在英国的约克城,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者”。

  当时,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受红绿装启发,英国机械师德·哈特于1868年设计了红绿两色的煤气交通信号灯,由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通过牵动皮带来转换灯的颜色。

  不幸的是,一天“红绿灯”突然爆炸,殃及值勤警察,从此被迫取缔。旅美华人发明“黄色信号”灯

  直到1914年,美国才恢复红绿灯。这种红绿灯由红绿黄三色圆形的投光器组成。而“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则是在美国深造的中国人胡汝鼎。一次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正要过去时,一辆转弯的汽车突然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后来他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近百年来,红绿灯已从最早的手牵皮带、电气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控制,发展到目前现代化的电子定时监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据《环球时报》)

  这个位于伦敦多克兰兹区的雕塑高8米,由数十组红绿灯组成。由于过于逼真,众多不明真相的司机来到这里无所适从。因此被戏称“驾车人的噩梦”。这或许可以看作在交通异常发达时代,靠大量标志和制度维持秩序,而给人们带来困惑的象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