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烤白薯(京腔京韵(40))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3:3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烤白薯(京腔京韵(40))
白薯飘香

  李 林画随冰糖葫芦一同上市的还有烤白薯。近些日子走在京城的街头巷尾、马路边、公共汽车站、小区的角落,都能闻到烤白薯的香味,瞧见卖烤白薯的小贩。

  卖烤白薯的“家伙什儿”比较简单:在一辆自行车的后面驮着一个大烤炉。烤炉上

面摆放着刚烤好的白薯。小贩站在那里吆喝着:“烤白薯——吃啦!”闻着那香味,听着那吆喝,不少人都喜欢上前买上它一两块尝尝。

  烤白薯的炉子是一个大铁筒做的,里面用黄泥抹的膛。这膛上面口小,下面膛大;用铁丝做成的几层架子固定在炉壁上,上面码着一块块白薯。炙热的煤火慢慢地将它们烤得金黄,冒出诱人的香味;如果翻动得不勤,有时也会把白薯烤糊,皮上带有一抹黑色。

  白薯,也叫红薯,还有的叫它地瓜。这白薯有红瓤的,也有白瓤的。红瓤稀软,白瓤干飕;口感不同,但都香甜好吃。白薯的吃法很多,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还可以将其切成小块放到粥里,熬成“白薯粥”吃。另外还可将它切成一片一片的晾干,做成“白薯干”。冬天一到,这白薯就来到人们的面前,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它10来斤。

  从外表上看,这白薯虽然没有其它的瓜果“好看”,但它却给人带来了不少的温馨。在京城住久了的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大杂院里,差不多家家都喜欢吃白薯。笔者依稀记得,在过去住过的胡同里有一位姓潘的人家,他家的煤球炉子的炉台擦得特别干净,在上面总烤着几块白薯。小孩们到他家去玩,他总是从炉台上拿下一两块掰开了给孩子吃。外面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几个孩子围坐在火炉旁,津津有味地吃着烤白薯,那情景至今难忘。

  北京人喜欢白薯,还在于同白薯的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3年自然灾害时期,北京同其他各地一样粮食不够吃,白薯就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口粮。有的人家人口多,粮食吃不到月底,就拿粮票换白薯吃。说起这粮票,时下的年轻人可能不大了解。那是人们买粮食的一种凭证,每月凭“粮食供应证”上每人的定量发放粮票,有白面票、大米票等。记得那时候1斤粮票可以买5斤白薯。有了这些白薯,不少人家就能顶些日子。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但人们并没有把白薯忘记。看到烤白薯,都乐意买上它一二块,既是口味上的调剂,更是情感上的一种慰籍。

  在有些人眼里,白薯不过是一般的吃食。然而在不少的北京人看来,它还是一种“思乡物”。此话怎讲?听我慢慢道来。那是在1968年底的时候,北京胡同里的不少孩子都要到外地插队。离京前一天的晚上,在笔者家住的胡同里,邻居们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让大家吃了一顿烤白薯。孩子们一边吃,大人们在一旁不停地说着:到了外面不比家里,要勤快点;要和老乡们搞好关系;在干活上不能偷懒,要多锻炼……吃着这白薯,听着大人们的话语,心里暖融融的。在北京的时候,白薯可以说是没少吃,但惟独这一顿白薯吃得印象深刻。一顿烤白薯,寄予了大人们多少的嘱托、期盼;一顿烤白薯,给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几个插队的同学在农村干得都不错,他们回忆说,是临行前的那顿烤白薯时时给他们以温暖和激励。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们在火炉旁烤起了白薯。哥几个一边烤,一边吃,一边说,不一会儿就想起了家,想起了亲人、想起了邻居们、想起了北京、想起了过去的生活。您看,这白薯成了人们“思乡物”,难得不难得?

国 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