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集资建房,为何又让“温州模式”占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5:12 杭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吴薇

  温州模式,一个几乎令人“听觉疲劳”的名词,却在日前,再度让人们领略了它的神奇魔力。

  在国内集资建房一片“只听雷声,不见雨点”的环境中,默默无闻的温州人却率先

成功拿到了用来集资建房的土地。这意味着,面对集资建房这座坚实的“冰山”,“温州模式”首先破除了“冰山一角”。

  从于凌罡在北京首倡个人集资建房以来,相同的声音已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纷纷响起,然而,与媒体频频见报的“热度”相对比的是,这一事件却因拿地的困难、组织的复杂而频频遭遇“寒潮”。

  正当业界人士已经普遍不看好“集资建房”这一模式、屡战屡败的人们已经开始打“退堂鼓”时。温州人却通过“委托企业承建、由企业出面谈地拿地、用协会的名义发起倡议保证‘公信力’、再用四方协议保证资金安全……”这一系列庞大繁杂却创新不断的程序,用实际行动向集资建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眼下,全国各地集资建房者再度涌向温州取经。我们不得不深思:集资建房为何又让“温州模式”占先?在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温州模式”对于我们还有多大的启示?

  一直来,“温州模式”近乎是神话的代名词。发生在温州人身上的一系列创富奇迹,都会被贴上“温州模式”的标签。从1985年,“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温州”,“温州模式”的概念就被首次提出。之后,当全国上下又围绕着“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优孰劣、“温州模式”是否已被时代淘汰等诸多大讨论中,温州人却悄无声息地在中国经济领域干出了一桩桩惊人之举:从1982年的“八大王”到2003年的打火机海外反倾销官司胜诉,以及这些年横扫大江南北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只要是在非政府主导的经济热点领域中,总会出现温州人的身影。

  “温州模式”成了各地学习的范本,成为理论界研讨的焦点。然而,关注了二十年之久的“温州模式”,大家无不失望地发现:“温州模式”并不是一种可套用、复制的操作模式,其核心就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实干精神。

  诚如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毫无疑问,屡创奇迹的“温州模式”正是一种“敢于冒险、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互相信任”的文化精神使然。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或许,这就是“温州模式”在“集资建房”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温州模式”,让集资建房的森严“堡垒”照进了一缕现实的“曙光”;期待,在“温州模式”的感召下,集资建房的“阳光”能普照天下寒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