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析造假盛行的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2:00 光明网
赵光瑞

  近日,媒体报道的两则造假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则是,针对媒体报道广州体院院长许永刚教授和他的学生留校硕士生王恒同发表的一篇论文,与他人发表于2000年9月《体育科学》上的一篇文章内容大部分雷同,17日广州体育学院作出正式回应,称作为当事人之一的院长许永刚教授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与自责”,给予另一位直接责任人王恒同行政记过处分。还有一则是,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教育局近日发现,该区有132名教师交来假毕业证用作评职称。(11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

  两则涉及造假事件的新闻报道,应该说都很典型,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排除世俗的诱惑,出卖了自己的操守和良知。这是学界、教育界造假日盛不衰的写照,更是当今社会造假流行的写照。造假正如同瘟疫一般,全方位大面积地侵袭社会的各个角落。甚至包括许多打假,实际上也是一种假打,可能根本就是贼喊捉贼。

  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近些年各行各业虽打假的呼声也不断,但也无法遏制造假的盛行。究其原因,是因为造假在当今具极好的生存土壤。

  可以不夸张地说,造假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拿这次广州体育学院出现“抄袭门”一事来说,据说涉嫌抄袭他人论文的第一作者许永刚教授,只是“对带过的研究生发表文章署名导师为第一作者,较多地从关心提携年轻人成长出发”“把关不严”,从而酿出了错误。所以,广州体院理所当然地对两位当事人,一位是“诚恳的自我批评与自责”,一位是“行政记过”。问题是,“带过的研究生发表文章署名导师为第一作者”不也是一种造假行为吗?许永刚教授怎能认为这样做是在“关心提携年轻人成长”呢?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在中国的学界十分普遍,有些领导署名的文章,“除了名字是自己的,其余没有一点是自己的”。没有人对这种公开的造假脸红。

  有人说,中国的一些地方,是靠造假来运作的,这话可能有些说过了头,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有的地方法规写得很细、很好,但就是不落实,被人称之为“纸上法律”;有的单位制定十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非常认真,可是,过后往往是“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到头来谁也没把规划、计划当回事;许多工作汇报与事实出入很大,等等。这些可能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社会似乎很宽容造假行为,许多造成不良影响、并被揭露的造假行为,问责畸轻,或是仅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了事。这实际上纵容了造假行为。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杜绝造假为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不诚信的社会。相反,诚信缺失,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影响人们参加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