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炒作张钰事件就是自甘堕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11:44 信息时报

  乔新生教授昨天在《信息时报》(见24日A35版——编者注)撰文指出,媒体大量报道与评论张钰性录像事件,暴露中国社会转型期看客们的嘴脸。他说,媒体一方面对事件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却作出教训人的姿态,扮演着道德说教的角色。如此表现,可能会使中国的新闻从业者遭到公众的唾弃。他还认为,媒体应充当社会的牧师,不要一边自甘堕落,一边又批评他人的堕落。

  教授的高论,充分展现了一个有道德者的良知,令人敬佩。只是,他的理论经不住推敲。他一方面要求媒体充当道德卫士,同时又反对将不道德的信息大量报道。那么我想请问,媒体是不是永远只能报道所谓的道德事件,任何花边新闻,或有违道德的事件,都不能涉及,以免污染公众的纯洁?

  显然,这是一种洁癖的表现。按照传播学的基本理念,新闻报道的功能是向公众披露事实的真相,只要所披露的内容不会危害社会。新闻媒体当不了社会牧师,在新闻媒体的眼里,只有客观事实,没有道德与非道德。所谓的道德与非道德,完全靠读者与观众从新闻事件中感知。媒体不能像法官那样,对事件的是与非进行宣判,它所能做的,就是告诉公众,事情的发生与发生的经过。假如媒体刻意隐瞒新闻事件,那才会真正地遭到公众的唾弃。

  也许,教授最看不惯的是既报道又批评的媒体作派。我们都承认,媒体有责任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其实,新闻评论就是发挥这一作用的途径之一。对于张钰事件,新闻报道尽到了告知的义务,新闻评论的介入,则是对新闻性质的解读,两者相辅相成。就像普法工作,树立负面典型,然后批评之,往往比单纯地赞美守法先进的效果要好。对张钰事件的批评,是媒体引导公众对道德的理解,并非媒体自相矛盾、自甘堕落。何况,对新闻的评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媒体自身说话,而是公众借助媒体表达思想。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公众的文化层次与阅读取向进一步分化。媒体不可能只倾向于报道教授喜欢的东西,而置其他受众的需求于不顾。娱乐新闻是为关注娱乐圈的群体所准备的,不屑一顾的人士,可以绕行至其他新闻版块,总不能认为,娱乐新闻在中国的繁荣景象,是低级趣味在大行其道吧?果真如此的话,教授也难免低俗。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垃圾信息的处理态度,通常是一删了之。如果张钰事件是垃圾信息,教授完全没有必要对其全程关注,并就此评论一番。

  很难想象,清一色发布“道德新闻”的媒体会是什么样子;媒体为了避免“污染”公众,而对娱乐圈丑闻与社会各界的负面新闻进行回避,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教授长期闭门研究道德,以至于对“转型期的看客嘴脸”无法接受。这其实恰恰表明,教授未能适应“转型期”的发展,以为公众都和他一样,只喜欢看道德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