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河北红心鸭蛋查出苏丹红专题 > 正文

谁为我们的消费安全负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12:47 生活报

  执笔 刘涧南 初阳

  编者按

  中国人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强的,再严重的事,过一阵大家都会慢慢忘记了。几年前,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刚出的时候,很多人吓得大呼小叫,但过几天该吃吃,该喝喝。然
而,再坚强的神经也禁不住反复折腾:有厨师出来揭露,有些饭店的牛柳鲜嫩无比,那是加了“食粉”———一种用来刷厕所的强力去污粉;饭店的免费茶不能喝,是色素加茶叶根兑出来的;接下来先后被曝光的有毒奶粉、致癌大米、敌敌畏火腿……直到最近的红心鸭蛋和有毒的多宝鱼。

  不光是食品,一些日常用品的安全问题,近来也频繁遭到质疑,SKⅡ

化妆品、博士伦公司的“润明护理液”都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表明,随着生活由温饱转向富足,安全和健康因素正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说明消费安全无小事。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谁应该为我们的消费安全负责?

  有疑问,但不应怀疑一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下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充满问号。

  比如,如果我们的餐桌上有咸鸭蛋,而蛋黄又恰好有些红。在以前,我们会认为这是质量上乘的高油鸭蛋,但现在我们可能有点担心,那红色会不会是苏丹红。如果我们出门买菜,也会有很多类似的疑问。

  最简单的,我们要如何在农贸市场上采购呢?应当买外形好看的,还是不好看的?按照很久以前积累的经验,当然是买好看的了。比如,雪白的豆腐,晶莹的大米,青翠欲滴的蔬菜。但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告诉我们,表象是不可相信的。雪白的豆腐可能加了苯甲酸钠,晶莹的大米可能刚被机油浸泡过,青翠的蔬菜可能含有防腐剂。

  当然,这样的怀疑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的确可以从报纸或者其他的地方找来证据,证明我们周围确实存在很多消费陷阱或者是安全隐患。于是,我们的怀疑可能并不止步于农贸市场上的大米、豆腐和蔬菜,还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到买房、买车、买保险,小到请小时工、交物业费。

  也许,这些怀疑可以减少我们的损失,但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很多。如果我们把现代生活理解为一个复杂的交易系统的话,那么在我们的过度怀疑之下,这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在大幅度增加。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对于经营者来说是如何获取信任,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怎样学会信任别人。

  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的红心鸭蛋里面都含有苏丹红,也不是所有雪白的豆腐都被做了手脚。我们的疑问应该转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督促着各项社会制度日趋完善,这种力量可以督促有关的监管部门恪尽职守,做好工作。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在怀疑一切的战战兢兢中生活。因为这样的精神状态,会让我们忽视生活中那些积极向上的因素,使原本日趋完美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权威部门的声音不能总是滞后

  一个危害消费安全的事件发生后,人们总会有很多疑问:传言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危害如何?消费者应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人们需要一个及时准确的信息。

  但人们发现权威的信息总是滞后,权威部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保持沉默。有人分析,职能部门失声是因为职能部门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一是公众的承受能力,二是迅速反应、公布信息对问题的解决有无积极作用,第三是在职责的确定和责任的追究上考虑得比较多,职能部门一般都习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其实,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我们的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还缺乏主动服务和公开透明的观念。对事件的危害性的认识不够充足,责任心不够强,没有积极准确应对危机事件的观念。

  必须承认,很多问题的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等众多部门。多头监管的体制问题是造成监管“真空地带”的重要原因。于是,出了问题后,一些部门最终选择了沉默。但是,消费者的安全不能总是在沉默中等待。对于消费安全问题,我们需要科学有效的法规、反应敏捷的执法部门,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本能的对生命的关爱。

  谁来恢复公众的信心

  现在,很多消费者正在变得“万能”,因为只有“万能”才不会上当。

  买房子的时候,消费者必须是测量专家,以免到手的房子“短斤少两”;他们必须是化学家,以免买到持久散发毒气的涂料;他们必须是物理学家,以免把有放射性的大理石拖回家……中国的老百姓,凡是正经过日子的,一般都是“专家”和“杂家”。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政府主管部门某些真正的专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问题商品。消费者的“学问”是被逼出来的。

  出现了

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官员表示:“群众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学会如何去鉴别虚假商品。”这属于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俗话说得好,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市场陷阱无处不在,特别是食品加工很多都来自私人小作坊,不遵守规定的非法加工窝点不在少数,消费者再细心也难免上当,即使是食品专家也不可能做到每次都准确无误地识别所有食品问题。

  谁来恢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只有靠政府,端掉一两个食品加工黑窝点容易,难的是每天都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虽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下了不少力气,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仍然未能完全阻止食品问题的发生,说明相关的管理和监督还不够到位,非常需要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地找找漏洞。

  不应让一个品牌毁掉一个行业

  早在2004年,钟南山院士就曾不无担忧地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但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哪里,看到的却是苏丹红从直接加工辣椒酱等食品,转到了鸭饲料中。

  目前,我们有很多食品像咸鸭蛋一样,产自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对于这些食品的安全,指望人们的守法自觉、道德自觉,显然还不可能。

  近来一些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相继推出或即将推出食品代码制,以控制食品的生产、流通源头。这种措施不应仅限于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厂,有必要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下,让家庭式小作坊的产品也逐步纳入到规范的品牌制、代码制中,最终使“无品牌不准入市,有品牌必有档案”成为食品业的铁律。

  如果这样,出了问题时,食品生产、批发环节的监管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在市场终端的零售环节,执法部门也要通过强化技术力量、增加抽检频率,让食品安全把关实现“关口前移”,不仅使消费者少受其害,而且也可避免“问题食品”对“清白食品”的大范围株连,甚至就此毁掉一个行业。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