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多少事情还是“想当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20:00 光明网
李月明

  最近,《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06年第40期刊登了一篇《别把“想当然”强加给毛泽东》(见新华网)的文章,一段时间来,各报刊网站纷纷转载,网民们也议论纷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是不是毛泽东说的,能不能说是毛泽东说,暂且不就这件事情进行议论,我想起了另外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事情还是“想当然”?

  “想当然”说起来古已有之。苏东坡当年写《刑赏忠厚之至论》,杜撰了“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诸生皆认为好,然而不知其出处。欧阳修问苏东坡,苏东坡慨然答道:“想当然耳”。众人大笑。

  可惜我们现在有些人的所谓想当然,却远不是苏东坡这样的想法。

  比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自己说,他原先学医,出于救国救民的动机。“预备毕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然而学习期间,有一次从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上看到反映中国愚弱国民的麻木的精神状态,使他受到很大的刺激,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唤醒民众的觉悟,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有一位教授就怀疑了,他说:“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他是学医失败的结果,相比较而言,他的医学成绩实在是不敢恭维。”可是,先生的医学成绩是如何不敢恭维的呢?有什么证据吗?对不起,闪展腾挪,虚晃一枪溜走了。另有一位作家,盯的是鲁迅的文学地位。什么说鲁迅的成就,全凭了毛泽东的过誉之辞。毛泽东为什么抬举鲁迅呢?他煞有介事地说“毛泽东对鲁迅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好多人是不理解的,这恰是毛泽东的英明之处。在政治上,在军事上,毛泽东本人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在文化上,他认为自己还担当不起这个责任。而文化方面,对共产党夺取政权来说,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线。”果真厉害,贬损鲁迅的同时,连毛泽东也捎带一把。咱且不说毛泽东是否担当得起,还是回到鲁迅这里来,我就不理解,就算毛泽东“认为自己担当不起这个责任”,那他为什么不去找王小二、李四苟,非找鲁迅呢?捕风捉影,且又一本正经,这是不是把“想当然”强加在“名人”头上呢?

  再比如: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地位和作用》等雄文为证,也有无数牺牲了的烈士的鲜血为证,可有人硬是不相信。说中国真正的抗战力量是国民党,而共产党则是躲在山沟里看好看的。还有人说,是日本人帮了共产党的忙,不是日本人,国民党早把共产党消灭了。当然,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但是,桃子究竟该有谁摘?难道这用得着怀疑吗?如是,那还有什么不能怀疑的呢?正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杨子荣、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狼牙山五壮士……半个世纪来人们熟知的英雄,千千万万青年崇敬的偶像,一个个受人尊重的英雄一次次被“恶搞”。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都被否定,连屈原、鲁迅这样的民族魂也有人猛泼脏水。与此同时,一些没骨气的文人却被一些人追捧,李鸿章要平反,秦桧也要站起来了……这是不是把“想当然”强加在“历史”头上呢?

  又比如:中学课本中的鲁迅。有的地方已经减少了,有的地方准备在减少。理由呢?据说是鲁迅的文章不好懂,小学生不喜欢。究竟是老师不懂?还是学生不懂?谁调查的?又是怎样调查的?数学,小学生懂吗?英语,小学生喜欢吗?如果说真是以小学生读懂和喜欢为标准的话,那么,课本里是不是应该多选韩寒和郭敬明呢?究竟是有些人不喜欢?还是小学生不喜欢?这是不是把“想当然”强加在“群众”头上呢?

  还有,中医问题。一边是用西方理论来检验东方文化,咄咄逼人;一边却又幻想通过签名运动、仰仗人海战术决定科学的真伪问题,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还说什么不可检验,不具重复性等等。我就想不通,不可检验,谁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具备条件呢?至于说不具重复性,这更是笑话。谁家的父母能两次生出一样样两个孩子来,父母生儿育女,不可重复,难道我们还要怀疑其科学性不成?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了。反正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是宝贝,这是不是把“想当然”强加在“理论”头上呢?

  生活中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想当然,如果联系起来看的话,我们是否也该来个想当然呢?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年有春夏秋冬是和谐,月有阴晴圆缺是和谐,阳光灿烂是和谐,风雨雷电也是和谐。和谐不是清一色,不是铁板一块,不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但是总体上说,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不打击违法犯罪,就没有公平正义;不惩治贪污腐败,就没有政清人和;不抑制“八耻”恶习,也就难以形成“八荣”风气。有的同志希望有“主旋律”,可又担心冲突,不愿交锋,不敢提对立,其用心当然是好的。然而,能行吗?这恐怕又是一种想当然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