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夯实基石 创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06:32 光明网-光明日报

  当前,作为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走“精神擎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优校,科研强校”的办学之路。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是一所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

本科师范院校。建校30多年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始终高举师范大旗不动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逐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为国家输送了3万多名“安心、朴实、能干”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方针,使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跨上了新的平台。2000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层次由原来单一的本科教育又拓展了研究生教育。

  学院精神:擎校之魂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凝练出了以“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攀登精神”为内核的学院精神,通过培育与强化,发挥了它在学校办学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学校以学院精神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学校始终坚持合理的定位和科学规划,遵循“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上,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责任心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人格健全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以学院精神为导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校始终坚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注重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与发展潜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发展主题。学校还以学院精神为导向,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融合和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育人质量:立校之本

  近些年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的同时,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搭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这一方案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促进了学生德与才、知与能、身与心的协调发展。学校还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长期坚持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有力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学校还加大投入,建设了102个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了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学校坚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连续14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学校还重视以提高学生抗挫能力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能干事,是深受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人才队伍:兴校之基

  长期以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坚持“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一起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管理带头人一起培养,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一起培养”的建设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用人机制。

  为了“超常规”地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推出了四项举措。一是调整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近三年来,先后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近400人,引进“双聘院士”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90余名任兼职教授。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三是使所有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科研能手。四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营造最佳的成才环境。学校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实行院系两级岗位聘任制度,并强化激励机制,奖励有成就的教师。

  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力量,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1400余名教职工中,有教学科研人员9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0余人,硕士、博士近500人;有1人被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遴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拔尖人才、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共88人;设有“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岗位3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

  学科建设:优校之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对学科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学位点建设为牵引,以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学术环境为依托,提升了学科的总体实力和水平。

  在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学校按照“巩固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拓宽交叉学科”的思路,全面推进学科建设。通过群策群力、持续建设,学位点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了1个一级学科和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硕士点覆盖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历史学7大门类,初步建构了文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学校已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框架已基本形成。

  学校在学科建设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激发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活力。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一代教学科研人才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为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努力培养青年学科群体与学术梯队。

  学校为学科建设创设良好的依托平台与环境。学校以学术创新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形成人才评价政策,以成果为基础形成人才激励政策,以贡献为基础形成人才奖励政策。同时,学校还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学术卓越发展计划,以项目经费形式推动学术卓越计划实施,带动了整体学术水平提高。

  科学研究:强校之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坚持“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学为主干,以优势学科为特色,以应用科技学科为先导”的思路,确立起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学校整体提升和发展的战略举措。

  学校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科研,使得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条件与环境不断优化,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断增强。学校设立各类研究专项基金,推动学术计划的实施;学校还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国家级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和奖励。同时,学校还通过完善科研量化考评办法、建立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大青年科研基金的资助力度,积极扶持和培养青年骨干。

  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与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校在科研工作中注意把握四个方向:一是重点加强和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三是重点支持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对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研究方向;四是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的有机结合,形成科研的群体优势和团队精神。学校通过精心组织和实施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特别是在安徽省培养中青年人才的各类计划中,重点选拔40岁左右最有实力的教师参加竞争。学校还建立了良好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和科研功臣,在资金、科研条件、承担课题等方面给予倾斜。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各类项目4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近三年科研经费共6000余万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1项。出版学术著作152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以我校为署名单位发表的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论文228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

  夯实办学的“五块基石”,以内涵建设引领学校的发展,将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的办学着力点。“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努力为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把学校建成一所多科类、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而不懈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