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国报纸读书版编辑评出 2006年度十大推荐书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10:04 南方日报

  “十大推荐书目”、“十大阅读热点”

  勾勒2006书界图景

  全国报纸“读书”版编辑选出“十大推荐书目”

  尽显人文精神

  日前,来自30多家报纸的、有着丰富阅读经验和专业视野的读书版“版主”和海内外著名学者、书评人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上,为全国读者将各自心中的“心水书单”汇总到一起,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了“2006年十大推荐书目”和入围书目,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在茫茫书海中辨清方向的“指南针”。

  在这份“十大推荐书目”上,具有鲜明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含量的书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热烈推荐。尤其是根据当代外国作家作品翻译的优秀译著达4本之多,几乎占去了“十大书目”的半壁江山。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最受代表们热捧,凭借24票高居“十大推荐书目”榜首,这本带着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小说以其奇崛的构思方式、引人入胜的语言风格成为大家的最爱,被隆重推荐给广大读者。与《我的名字叫红》一样出自伊斯兰文化国家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追风筝的人》也获得了许多专家们的推荐。

  在“十大推荐书目”中,既反映了知识界、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又呈现出了当前图书市场的主要热点。《易中天品三国》、《世界是平的》、《伶人往事》等受推荐书目都是高居各地书店销售排行榜的热门书籍,有着广泛的读者缘。而李锐的《太平风物》、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等著作虽然较为冷门,却因为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扎实的写作风格受到了专家们的举荐。梁漱溟口述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何兆武口述的《上学记》均以口语式的文体回忆学术往事,在图书界独辟蹊径,得以成功入围推荐书目。

  “十大阅读热点”勾勒书界图景

  2006年是我国图书市场风起云涌、气象万千的一年,也是大众读书倾向产生诸多变化、读者人群发生重要分流的一年。从易中天、阎崇年等“电视学者”著作热销全国,到余华、木心、鲁迅等作家的再受关注,再到博客书、手机书等崭新阅读方式的出现,都给书界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本次圆桌会议临近尾声时,代表们共同推选出了“2006年十大阅读热点”,提醒读者注意这些值得关注的书界动向和大众读书文化趋势。

  事实上,在两天的圆桌讨论中,与会的读书版编辑和书评人都已经通过各自的发言无数次地涉及到了这些热门阅读现象。其中,被媒体冠以“学术超男”之名号的易中天引发了大家对精英文化娱乐化和电视媒体强大渗透力的关注与思考,虽然易中天的著作在学术文化界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但由于其高度的曝光率和对读者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仍然获得了代表们投出的28票,成为当之无愧的头号热点。与此同时,作为把易中天等学者推到前台的电视媒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带动了一系列“正说历史”类图书的热销,这种出版界的新时尚同样入选了2006年阅读热点的前十名。

  当今的大众阅读是一个话题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口水战”和文坛纠纷,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始终不甘寂寞地争夺着读者的眼球。这些书界话题是组成“2006年十大阅读热点”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韩寒与白烨这两位不同时代作家之间的多番论战,还是“80后作家”郭敬明的“抄袭门”事件,以及女诗人赵丽华所谓“梨花体”诗歌在互联网上的意外成名,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当前这个喧嚣时代中,读书文化所面临的命运与挑战。在这些热点的背后,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的观察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对于“2006年十大推荐书目”和“2006年十大阅读热点”的出笼非常满意,他说:“这两份榜单都有着一个特别的视角,那就是它们都来自于对图书有着广泛涉猎和深刻了解的读书版编辑与专家深思熟虑的选择,既不随波逐流,又不曲高和寡,而是基本反映了当今的大众阅读现实,昭示了读书界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非常有用的参考。可以说,这两份榜单是本次圆桌会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报记者李贺

  1、《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帕慕克著,沈志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帕慕克,新科诺贝尔奖得主。诺奖颁奖词称“他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本书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凶杀案,宫廷细密画家陆续死亡,在死亡背后,则是东方的宗教和艺术为了“自卫”而拒斥来自威尼斯的影响。

  2、《八十年代访谈录》

  查建英著;三联书店

  书中的受访人几乎都是中国的文化明星,如阿城、北岛、陈丹青、崔健等等。查建英访谈的主旨倒不是想介绍这些个人,而是想描摹一种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质,传达那个时代的精神。可谓是我们打开八十年代之门的一把钥匙。

  3、《世界是平的》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弗里德曼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3.0”时期,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流行、创新模式的革命,已经把竞争的平台推平,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中,甚至个人都能参与全球的合作与竞争,成为世界的主角—只要你拥有充足的创造力。

  4、《伶人往事》

  章诒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写给不看戏的人看”。书里记录了八位伶人: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叶盛兰、叶盛长、奚啸伯、马连良和程砚秋,他们的入行、喜好、性格、排场阵仗,在一段段文字和老照片中,看到他们人生戏剧般的起起伏伏。

  5、《这个世界会好吗》

  [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东方出版中心

  梁漱溟被人称之为最后的“儒家”。本书即是美国学者艾恺在梁漱溟晚年时做的一个长谈,话题涉及到诸多方面。这次谈话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思想家的画像,更令普通读者感兴趣的是呈现了梁漱溟日常生活中的状态。

  6、《上学记》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稿;三联书店出版

  这是何兆武的口述记录,慢慢地看这份珍贵的口述资料,好像随何先生重新行走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之路上。这个历史之路好像很熟悉,又好像很陌生。

  7、《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的文字甚至是华丽的,但骨子里却落寞。这么用心的文字,这么考究的文字以及对人生意味的玩索,在一派喧嚣的市场噪音里,提供了另一个文字的、文学的去处。

  8、《追风筝的人》

  [阿富汗]卡勒德·胡赛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个阿富汗作家的新作,占据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80余周,不能不让人惊叹称奇。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不仅是一部政治纪事,也是一个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

  9、《为什么读经典》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是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章,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10、《太平风物》

  李锐著;三联书店出版社

  本书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2006年度十大阅读热点

  1、易中天登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及新书出版引发热议,形成“易中天现象”

  2006年最火的文化人物当属易中天。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身份,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易中天的走红,更引发了学术与畅销书、学者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文化娱乐化的争论。

  2、《八十年代访谈录》引发对八十年代的怀念和讨论

  从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的热销,到甘阳主编的《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的再版,无不表征着人们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怀念。两本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掀起了一股八十年代的怀旧热潮。

  3、《我的名字叫红》在中国出版两个月后,作者帕慕克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无需多言,诺贝尔文学奖向来是书市的强心剂。

  4、“韩白”之争凸显文坛“代沟”

  文坛两代人白烨和韩寒在博客上掐了起来,对掐的结果是韩寒大获全胜。白烨与韩寒之争看似出于偶然,实则是市场化写手与体制内作家这些年因文学观念冲突积累下来的矛盾爆发点。

  5、老作家木心成文坛“新人”

  借着《哥伦比亚的倒影》的出版,陈丹青和陈村、何立伟等人都不惜痛贬自己,把木心推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在热闹的争论之外,我们终于读到了这么考究、用心的文字,以及对人生意味的玩索。

  6、郭敬明“抄袭门”事件终审结果再次令“80后”作家成话题焦点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高院终审判决郭敬明与出版方赔偿对方经济损失20万元、精神损失1万元,此外,还要求郭敬明与出版社公开道歉。这一抄袭事件似乎已不仅仅是个人事件,而是具有了更复杂的社会性意味。

  7、两大读书杂志《书城》、《万象》陆续复刊

  《书城》、《万象》的相继停刊,对此许多人提出“小众人文杂志能走多远”的疑问,正当人们越发感到悲观时,它们又相继复刊。两本杂志的生死命运却牵动如此多读书人的关注,也反映出它们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影响力。

  8、《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的热播带动相关书籍出版及图书热销

  央视的《百家讲坛》成了造就学术明星的平台,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都通过这个平台名成利就。同时他们掀起了通俗历史的真实热浪。

  9、赵丽华“梨花体”诗歌引发各界对某些诗歌流派的质疑

  国家级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好事者”放到了网上,并引发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赵丽华说,“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10、博客出书成时尚,遇冷遇热说法不一

  今年博客出书,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的气势,尽管泥沙俱下,但也让生产了大量优秀文字的草根博客,终于有了一个发言的机会。博客书是今年的新名词,刚刚露脸,其命运让读者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