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124万学子待业需"标本兼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10:08 东方网

  蒋萌作品集又是一年年末,各地大学生招聘会再度“风起云涌”。某地招聘会上,自动扶梯甚至被汹涌的人流挤跨。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的数据,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总量达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12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个啥概念?2001年时高校毕业生总数才115万,这比5年

前大学生总和还要多!惊讶咋舌也好,指责扩招也罢,想出路、找症结才是现实之策。

  首先,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像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圆梦”等等,都是从主观理想角度出发。而从社会的高度来看,大学实际就是要培养能使社会各领域“更上一层楼”的人才。打个比方,工厂以质量为根本,以产品销路为命门,大学这一“人才制造基地”更应对毕业生素质负“全责”。可反观我们的许多高校,学费上涨倒是挺快,教育产业“蛋糕”做的越来越大,教的东西是否“与时俱进”却很难说。学生毕业后究竟出路何方,也往往“一推六二五”,与其似乎“毫无关系”了!

  当然,人才的辨别远比物件难的多。在不同人眼中,取舍也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市场都不选择的,很难说是“合格”的。占总数30%、12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绝不是因为学生都在“挑肥拣瘦”,更不是用人单位都“看走了眼”,简单归咎于岗位少、人多同样片面,不然也不会出现高薪招技工,大学生“回炉”上技校了!事实上,高等教育将如何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学而难用能否尽快转变,将是解决就业难的一大关键。否则,“下游”大力疏通,“上游”问题依旧,还是“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

  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提出:一开辟更多就业岗位;二鼓励去基层,去不发达地区。对于前一举措,大家举双手欢迎。可饭碗该如何扩大,也需更多新思路。比如,现在的无业者基本都是在找工作,很少有人独辟蹊径、自主创业。国内“自己给自己打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繁琐的注册、繁杂的税费、困难的融资,令不少处在“十字路口者”犹豫徘徊,或干脆退避三舍。尽管我国非公经济所容纳的就业人员比例、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但一些部门似乎依旧青睐“抓大方小”,习惯将贷款、优惠政策向垄断“巨无霸”倾斜。解决就业难,不提高个人独创意识不行;不改变某些不合理的政策与思维,也会成为自主创新、民营经营发展的掣肘。

  至于鼓励学生前往不发达地区,同样得双向考虑。这不是“退而求其次”,更不能搞“一窝蜂”。各级政府还需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当今社会,奉献必须要讲,个人价值也应得到尊重与体现。一些地方推出“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下基层挂职,已然取得了令各方都满意的效果。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各方协同努力,将功夫下到点上,就业难就一定能得到逐步缓解。学子们也不该灰心,初次就业失利,不等于永远失败,条条大路通罗马,机会总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人们应该坚信,中国的“人口红利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