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给“生活品质之城”来点掌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9:38 浙江在线

  我们生活的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度和政府气派,11月26日的《浙江日报》给出了答案:“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市委、市政府持续破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办事难以及城市清洁等七大问题:从2003年到2006年上半年,全市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4.9万人次,金额5867万元,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累计向社会销售经济适用房289万平方米,解决了3万多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目前全市88.5%的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各公立医疗机构都开设了“爱心门诊”、“惠民

病床”,让群众“看得起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街道、乡镇实现全覆盖,93.78%的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应该为这种理念来点掌声。

  谈到城市,总会让人想到耀眼豪华的“城市政绩工程”:宽马路、大广场和高楼房,城市形象现代气派,车流滚滚却阴霾蔽天、噪音连连,如有的城市“十一五”期间竟然贷款投入450亿进行城市基础建设。

  关注形象没有错,如果陷入只关注环境,不及人群,陷入“环境崇拜论”,更多公共资金让“面子”占用,居住者的生活现状、实际困难和精神感受受到严重忽略,群众的“经济肚子”:生活质量和公共保障后继乏力,无钱上学、无钱看病和没有住房,这种“打肿脸充胖子”陷入了“宜观误区”,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宜居”的要义。

  在这种惯性做法中,杭州市能将群众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住房、行路、办事以及城市清洁等难题当作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从倾向城市环境,转到关注城市主体;从关注外在形象,转到也关注城市主体的生活冷暖和精神感受。扭转华而不实,倾向踏实务实,这种做法不见得多么高明,却为群众解决了可触可摸的实际生活困难。

  这种财政开支如果放到市政建设和面子工程上,也许分量很轻,最多是一种锦上添花,但此刻放到群众实际困难中,却是一种雪中送炭。政府救助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牢骚满腹的心理精神亚健康得到修复,缺失的生活自豪感和优越感得到满足,畅所欲言的舆论空间、精神快乐和精神愉悦重新回归,精神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得到货真价实的保障。在我看来,这种关注城市主体——群众,的城市建设观点才更是科学、温馨、理性、人性、和谐的城市发展观念。

  这让我想到了“健康城市”的观念。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目前全球已经有2000多个城市加入了健康城市的创建行列。“健康城市是21世纪城市化发展的一项新目标,通过提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和健康食品,形成健康人群,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结合杭州市的做法,当城市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关爱、社会安全,关注群众衣食方便、自由宽松、安全快乐,关注空气质量、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尽善尽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城市是一个运作系统,市民群众就是这个系统的齿轮和零件,没有零件的健康、稳定、和谐,哪来系统健康和谐?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精神质量、文明程度和经济收入才是最关键的形象内核。“不健康的城市,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也是和谐城市的体现。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美化城市,而是说城市美化和形象应当和群众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协调同步发展,如果仅仅关注形象,忽略形象,城市再华美,群众肚子和生活却受到严重挫伤,这恐怕不是城市发展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说,杭州市的做法解决了当下城市发展唯形象是从的误区,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效仿。


作者: 耿银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