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附图】证实:秦人发祥之地就在礼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0:26 兰州晨报

  

【附图】证实:秦人发祥之地就在礼县

  以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为基点,礼县境内荒凉的山山沟沟蕴藏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仰韶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交融,秦始皇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并日益强大,最后向东发展并统一了全国。但由于历史记载匮乏,探究秦王朝的起家、发源、强盛、壮大一直是学术界神往的课题,此次礼县规模空前的考古活动,已然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位于礼县县城西北的鸾亭山遗址海拔约1700米,隔刘家沟与县城西的“雷神庙”台地相望。考古队经过大量细致的考察发现,在鸾亭山的顶部有夯土台,夯层厚10厘米左右,附近发现有周代祭祀坑,暴露出牛、猪等牲骨,传出玉戈、“长乐未央”瓦当等物;这次调查采集到高领袋足鬲的扁柱状实足根,西周晚期的豆盘、鬲口沿和寺洼文化的陶片等。由此可见,鸾亭山的山顶从商周到汉代可能一直是各种文化、人群的祭祀活动中心。在鸾亭山的山腰位置还有两处东、西对称的夯土台,西台被破坏严重,东台有上、下二级,貌似“子母阙”;二台所处的山梁上为周代墓葬区,遭严重盗掘,地表有马骨,疑为马坑所出。

  山顶祭祀遗址平面形状为东西长、南北短的椭圆形,面积约2500平方米。遗址包括圆坛和其下面的台地两部分。圆坛周缘有平地起夯的汉代夯土围墙,但在它的西南部没有闭合,形成一个“? ”形的空间。夯土墙北半部分保存较好,现存高度3—0.5米,南半部分被严重破坏,夯层厚约15厘米,夯窝不明显,地面满布汉瓦。在祭坛上共发掘夯土墙一段、房址4个、灰坑19个、灰沟4条、祭祀坑1个、柱洞22个。在此发现的“货布”钱币,说明了遗址的年代下限。在圆坛下台地西南的汉代祭祀坑内埋有丰富的兽骨,自上而下连续堆积,可辨识出牛、羊、猪以及禽类的骨骼。

  从遗址所处的位置,祭坛的形制,玉器的组合和规格来看,鸾亭山山顶在汉代是一处祭天的地点。根据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秦汉时期多数祭天场所是筑土为坛。考古专家说,礼县为秦汉时期的西县之所在,同时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礼县没有发现其它祭祀场所,就方位而言,鸾亭山遗址应为此前一直没有发现的西畤。

【附图】证实:秦人发祥之地就在礼县
大堡子山:秦的第一个都邑

  自上世纪90年代,大堡子山两座秦公等级大墓被盗后,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秦人早期发祥地的秦公陵园,并认为秦人都邑西垂、西犬丘应在此附近寻找。此次发现表明,大堡子山遗址不只是单纯的墓地,而是有居址、墓地、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等丰富遗迹的城址。同时,大堡子城址对岸的山坪城址、西北的盐土崖贵族墓地以及过去已知的圆顶山贵族墓地等一批时代接近的重要遗址,与大堡子城址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大、等级高的遗址群,可以推测这里是秦人早期的一处重要都邑,不排除就是我们希望寻找的西犬丘的所在。而从今天的考古调查结果来看,本次发掘,第一次揭露出大规模的早期秦人的聚落遗存。带陶水管道的夯土建筑、城墙等遗迹,显示了西山遗址具有较高的等级,有可能是西周和东周时期秦人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

  据考古队对西汉水流域调查,大堡子城址以东是周秦文化的分布地带,西山城址以西则有大量的寺洼文化遗存。此次在西山发现城址和周秦文化与寺洼文化共存的现象,又在西汉水上游最狭窄的大堡子—山坪之间发现两座隔河并立、具有控遏意义的城址,推测这些现象可能和文献记载的秦人与戎人长期共存的情况有关。

  对秦人建国史简单而不清晰的记录,一直困扰并吸引着学术界。自王国维提出秦的早期都邑西垂以《水经·漾水注》所说的汉陇西郡之西县当之算起,经过了70余年后,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发现和认定,秦人是否到达过西汉水上游地区的长期争论,终于可以说是尘埃落定,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尽管秦公大墓可以证明秦人活动于甘肃礼县境内,西汉水上游地区自然地成为探索早期秦文化及秦人活动的最重要地区之一,但墓地不等于一切,不大可能回答所有问题,包括秦的第一个都邑西犬丘的具体地望,秦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来源,与秦人发生过种种关系的其它民族的文化特征等等,仍然是萦绕在研究者心头的难解疑问。[1][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