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铜锣湾:“速度”之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0:00 南方新闻网

  铜锣湾:“速度”之殇

  昔日中国第一Mall华发北铜锣湾黯然谢幕,将变身电子市场

  深商观察

  位于深圳华发北路的铜锣湾百货,是昔日中国第一MALL,曾经让从这里走出的“内地铜锣湾”品牌遍布全国。然而,巅峰过后,铜锣湾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分店相继关闭,到今年4月中旬,其赖以发家的华发北铜锣湾,被转手卖给做房地产的京基集团。日前,该集团正式向记者确认,将停止华发北铜锣湾的百货业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店面装修,改装后这里将以电子商城的新面孔重新亮相。

  从2000年以中国首家美式购物中心的身份高调亮相,到如今黯然谢幕,不过六年时间。“是把握时机的聪明速度成就了它(华发北铜锣湾),也是缺乏根基的盲目速度拖垮了它!”一位曾和这里一路并肩走来的业内人士感慨不已。

  曾开创深圳铜锣湾时代

  2006年10月31日晚,华灯初上,人潮攒动的华发北路口,京基铜锣湾广场的大牌子下面,依旧不断有顾客拥入。“我们这儿很久没这么热闹了。”在广场一层特卖场工作的小刘,站在一大堆标着“特价100元”、“清仓甩卖”的衣服当中,唏嘘不已,“我们曾经是从不靠打折吸引顾客的。”

  对于很多深圳人来说,位于华发北路的铜锣湾百货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作为本世纪初深圳购物的象征性名词,“时尚”、“优雅”等最初可以被用来形容百货商场的词语,在不少深圳白领印象中,铜锣湾是符合标准的第一个。“记得那时候我们逛街每次都要去那里,因为衣服的品牌最全,款式也是最时尚新潮的,加上购物环境好,经常会有一些名人表演和活动。”2002年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工作的徐频,至今还会把铜锣湾列入自己难忘的商场名单,“好像那时候,提起买东西,整个深圳就铜锣湾值得一逛。”

  很多昔日铜锣湾员工回忆起这个名字,骄傲之情便溢于言表。“我们是深圳第一个把‘中庭概念’和‘企业品牌文化’带入百货商场的公司。”老员工小林回忆,2001年到2003年商场的最鼎盛时期,很多演艺圈知名艺人都受邀或慕名来铜锣湾表演,热闹的演出现场堪比一场演唱会。而铜锣湾集“时尚”、“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形象也在竞争对手中显得独具一格。那时,铜锣湾还为《凤凰卫视》部分主持人提供出镜服装,让“铜锣湾”标志也出现在时尚前卫的香港屏幕上。这些在同行中具有开创性的做法,曾让华发北的铜锣湾风靡一时,而铜锣湾也成为华发路乃至整个深圳时尚百货的标志性品牌。

  对于华发北铜锣湾的成功,现任华强北商会会长黄建跃认为,准确的定位和先进、创新的宣传管理理念是关键条件,“铜锣湾开张时,整个华强北片区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货商场。当时主要是电子、通讯类的专业市场占主导,铜锣湾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当时华强北百货商场的空白。”虽然从选址上来说,华发北路并不处于华强北商圈核心,但是这个弱点却被铜锣湾最初对外强劲的宣传造势弥补了。“当时大家都印象深刻,业内评价也很不错。”

  竞争之中现颓势

  “对我们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打击应该说是茂业百货的进驻。”对于铜锣湾发展的拐点,一位前任涂姓副总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2003年10月,华强北茂业百货第一期完工,近十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知名的时尚品牌。“就是你有的茂业都有了,你没有的人家那里也有。这样,我们此前打时尚牌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没有了。”

  更为关键的则在于营销模式上的滞后,和铜锣湾同在华发北路上的另一家商场群星百货策划部的张慧回忆,茂业是深圳商家中最早采用买多少送多少这种促销策略的,“当时我们和其他百货商场只有跟着上,打折、促销、买几送几,就是那时候开始流行的。不过铜锣湾却还坚持它自己的‘文化营销’,很少打折。”在她看来,曾让铜锣湾赢得对手的策略,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渐渐由先进变成落后,而那时的铜锣湾却固执地无视竞争环境变化,不愿意进行自身调整,“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我是来买东西的,实惠的价格更有吸引力!再加上那时候铜锣湾在品牌、购物环境的优势已经基本不在,很多‘审美疲劳’的消费者自然就有了新欢。”

  而在黄建跃看来,铜锣湾的最初成功,“填补空白”的条件尤为重要,而茂业出现之后,这种“填补空白”的地位不具备了,身处竞争环境中,其本身资金实力偏弱、根基不够扎实的弱点也就迅速凸显出来。“它最初主要靠低廉租金吸引租户,品牌上不够丰富、经营上不够灵活,再加上本身地理位置方面,茂业处在华强北更核心区域,很快就分走了一大批客源。”

  分店开得快关门也快

  而就在茂业向“铜锣湾时代”发起挑战的同时,铜锣湾却开始了急速的全国扩张战略。从2003年到2005年,铜锣湾集团在全国多家城市开设分店,销售网络一度突破50个城市。而随着这种“疯狂”扩张同时而来的,却是很多分店“流星式”划过:海南店开业两个月即关闭、重庆店甚至开业之风还未刮完就不了了之,兰州、大连……从分店林立,到一家接一家的关闭,铜锣湾在外地开店运营的最长时间,也不过两年左右。

  同在华强北片区的业内人士表示,华发北铜锣湾是被整个铜锣湾发展“速度”拖垮的。“根基还不扎实,就开始了快速扩张。”由于本身资金实力不够,铜锣湾在国内其他城市的选址往往远离商业中心区,“做百货商场,旺地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铜锣湾要扩张,以它当时的资金实力是不够的。很多商业地产开发商看中的是铜锣湾这块牌子,一开始会允诺低租金吸引它入驻,可招到商户后,经营方面又各自为政。位置不好,铜锣湾赚不到钱,没有办法兑现它的返租承诺,商户讨钱,它的资金就更紧张……”曾经和铜锣湾有过密切交道、对其整个资金链环节非常熟悉的经销商罗先生分析。

  实际上,当整个铜锣湾在全国遍地开花之时,深圳零售业界内曾有过普遍担忧和议论,“业内不少人都认为,如果铜锣湾老总陈智坐稳华发北店,稳扎稳打,会让他成为一个富翁。而像他那样快速扩张,迟早有一天会出现问题。”一方面是华强北新起同行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却是尽显浮躁的“遍地开花”,在黄建跃看来,主要靠低廉租金和品牌经营的铜锣湾,在自己的华发北店大本营面临竞争,出现危机时,非但没有回头照顾好“后院”,在竞争中把自己的实力加强夯实,反而是忙于前视,急速开分店扩张,“这种扩张速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里面。”

  身不由己之困

  在铜锣湾一位前任副总看来,“铜锣湾的致命伤在于,一方面搞百货自营,一方面又搞品牌输出,最后百货经营不力,而品牌输出也因为管理团队无法跟上,选址失误导致品牌信誉度下降,而管理的缺失才是最要命的。”尤其是总部集权的管理方式,成为制约各个门店灵活发展的因素。“甚至连华东区购买一支铅笔都需要总部签字。有时候,门店需要搞促销,但也需要总部批准,一来一往间就错过了促销最佳时间。还是因为速度太快,走得太虚。”

  可以说华发北铜锣湾的由盛而衰,所遭遇的是一个“速度之殇”下的逐渐精疲力竭。而一位熟悉铜锣湾老总陈智的业内资深人士则表示,这家店由盛而衰,政府也难辞其咎。“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智后期的快速扩张,已经有些是被推着往前走,身不由己了。”华强北业界都知道,在铜锣湾名气叫遍全国那几年,陈智在政治上也是风光无限,“他本人是政协委员,他的妻子是人大代表,在铜锣湾牌子越做越响时,政府自然也就把这个企业纳入自己的政绩范围。“那时候,华发北的铜锣湾已经是深圳企业的一个牌子,政府需要你做大作强,需要你叫响全国!”在这种高规格待遇下,铜锣湾的上层管理者,也在浮躁的推力下忙于扩张。

  “其实政府在企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应该帮助企业客观冷静地洞察环境的变化,尽快做出调整,而不是仅仅考虑到政府征集,只是不断给企业加温。商场犹如战场,企业发展每一步,都需要审慎观察而不是盲目扩张。”

  本报记者王莹郭海芸

  图:

  华发北铜锣湾百货正在闭门装修。本报记者孙涛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