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首席评论:那是一双刺痛过民族心灵的大眼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4:53 金羊网-羊城晚报

  □治平

  《大眼睛》流露出的无助、惊恐和期待,将所有失学儿童的处境具象地表达出来,直指人心,唤起了关于教育的崇高的、悲悯的、救世救人的种种情怀,正如一把锥子,刺破了淡漠和官僚主义的坚硬外壳

  人们已经习惯于厌恶市场上这样或那样的“高价”,冷眼旁观者从中读出了虚矫和膨胀,而数日前的一个“高价”,却赢得了喝彩与祝福,人们甚至觉得,这个“高价”还应该再高一点———在北京举行的2006年华辰秋拍会上,“希望工程”标志、限量版《大眼睛》照片,拍出了全场最高价30.8万元,作者、代理商、拍卖公司三方表示,所得价款包括佣金将用于在西藏建一所希望小学,这也是国内首次拍卖现代影像作品。

  这张照片摄于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采访时,捕捉到了小学生苏明娟一刹那的眼神,最初以《我要上学》为题发表,照片很快被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并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这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摄影与社会现实互动的最佳范例。

  这是一双刺痛过民族心灵的大眼睛,许多人曾在这张照片面前潸然泪下,并起而行动,积极加入到希望工程的行列中去。而回过头想一想,这张照片非关战争、饥饿、病痛等更为严峻的主题,它是靠什么击中我们心中的敏感部位的呢?

  一个族群的社会心理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总和慢慢积淀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成为集体无意识,潜伏在民族心理深处,并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撇开当代种种原因导致的教育状况的不如意,考察民族经典时代,可以发现,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对教育高度重视的民族,传统信仰体系中最大的圣人孔子首先就是个教育家,我们从来以为,教育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有时,甚至可以超越兴亡。

  南宋灭国之际,被蒙古铁骑追杀的皇室逃到了海上,陆秀夫等辅命大臣坚持辅导少帝诵读儒家经典,保证小皇帝没缺一天课,直到君臣二人蹈海而死;在国破家亡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知识精英被逼迫到了最偏僻的西南一隅,在日本鬼子的炮声中依然书声不断。从流亡学生中,走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民族存亡绝续的生死关头,再难也要拿出人力物力从事与当前战事无关的纯理论教学,拼了命也要为国家复兴保留几个读书种子,这种大情怀,这种对教育之死矢靡它的执着,读来令人泫然;我们又知道,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解放人,它是孤独个体免于愚昧、免于欺凌的最可靠、最恒久的手段。这样的可贵认识并非中华民族独有,在域外的优秀民族中,随处可以找到互释的例证:1871年,普鲁士军队彻底击溃法军主力,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普鲁士统帅毛奇评价道:德意志的胜利,早在小学课桌上就决定了!

  对教育的极力推崇形成于民族经典时代,成为忘也忘不掉的集体无意识。“读书无用论”也曾貌似盛行一时,但剥夺不去民族心灵深处对教育的景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经济差异,及其它种种原因,当代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在许多地方不令人乐观———理念与现实之间,构成了巨大势差,一遇恰当时机,就将刮起心灵风暴。许多人并非不知道,老少边穷地区有着无数的失学儿童,但正如斯大林那句残酷的名言:杀死一千万人只是个统计数字,刻画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个悲剧,它将使你流泪。《大眼睛》流露出的无助、惊恐和期待,将所有失学儿童的处境具象地表达出来,摊开在有幸享受到教育带来好处的人面前,直指人心,唤起了关于教育的崇高的、悲悯的、救世救人的种种情怀,正如一把锥子,刺破了淡漠和官僚主义的坚硬外壳。

  借《大眼睛》拍卖的机会,我们再一次重温了这张照片对呼唤教育所带来的意义。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