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劳动部称今后几年劳动力富余130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6:55 广西新闻网

  新华网消息:《学习时报》第363期刊发文章《积极扩大就业 促进社会和谐》,内容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就扩大就业问题回答学习时报记者提问,以下为全文:

   记者: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扩大就业是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田成平:就业问题至关重要。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作为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探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到2005年,我国的就业人数从7.2亿人增加到7.6亿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50:22.5:27.5转变为44.8:23.8:31.4。在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最大的1998年至2005年,19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再就业,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国有企业职工从7100万减少到4000多万,成功地破解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这一难题。2001年到2005年,城镇新增就业4200万人。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失业调控,2005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在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记者: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田成平:我国的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压力巨大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体制转轨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将长期面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也决定了将长期面临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归纳起来,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田成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2005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仍未再就业的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众,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今年到2008年的三年中,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360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今年为1603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农村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记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如何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田成平: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做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四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提高对就业困难群众的扶持能力。

  记者: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田成平: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只有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资本有机构成及带动就业的弹性系数不同,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统筹考虑就业问题,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注重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记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田成平: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主要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政府要为劳动者提供一个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就业市场。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员流动政策,按照方便、快捷、公正的原则,消除市场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一切歧视,为他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服务。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人本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举办的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和社会化服务组织。

  记者:对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加强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方面有哪些考虑?

  田成平: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仅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动技能劳动者培养。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格局。二是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有针对性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继续推动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工作,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增强其专项技能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对已经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

  记者: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提高对就业困难群众的扶持能力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田成平: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提高对就业困难群众的扶持能力。为促进就业提供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职能,对就业困难群众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这方面,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扶持对象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长期失业人员、青年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二是健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三是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困难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就业的财政投入。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继续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做到对就业投入的优先安排,并保持投入资金的稳定增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