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防艾仅靠安全套:以偏见消除无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7:09 国际在线 | |
作者:毕舸 12月1日,第19个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将来临。广州专门成立了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戏称“高干队”),在各娱乐场所和出租屋,向人们——尤其是性服务人员宣传防艾知识,免费发放安全套。队员们跟小姐们沟通,要学会她们之间的行话;有时还假扮嫖客摸查情况,甚至请小姐吃饭扩大教育(信息时报11月28日报道)。 现在流行一种浅薄化、单一化的“防艾思维”,即将“防艾”等同于“发安全套”,尤其是向性服务工作人员发安全套。高耀洁医生曾经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艾滋病蔓延的最主要途径是卖血和输血感染,她坚决反对片面强调艾滋病的性传播,尤其是将安全套作为惟一载体的防艾宣传,既误导民众,又有变相为安全套生产企业做广告之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的防艾宣传中,总是把艾滋病和嫖娼、卖淫、吸毒这些为中国传统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捆绑在一起。在这种惯性宣传下,民众不知不觉中容易形成认知误区,即将艾滋病患者戴上一个道德败坏的“脏帽”,由此造成公众对艾滋病的普遍歧视。 我们要扭转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首先应倡导一种文明、理性与科学的”防艾思维”。防艾宣传应当以事实为基础,让民众认识到,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是遭遇不幸的弱者,他们的感染原因是因为缺乏足够防护知识、或者遭遇卖血和输血感染之类外在伤害。 防艾宣传不能脱离国情基础,应当巧妙地在国人传统文化与防艾工作推荐之间,寻找利益平衡和观点融合。我们既然不太可能扭转民众对嫖娼、卖淫、吸毒等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实际上在国外这些行为也为主流文化所排斥),而对嫖娼、卖淫、吸毒等行为的防艾宣传,也是基于科学理性上的次优选择,就应尽量避免触痛传统道德的敏感神经,而向民众进行防艾宣传的科普教育。 国外的经验表明,防艾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在面对社会危机时的化解手段呈现多元化,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社团组织甚至媒体都能参与。科研机构通过防艾知识与药品的研发,不断向人类运用科学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理想推进,也许有一天,人类终能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良药,但人类有关防艾文化的正确认识永远不能止步;这就需要媒体通过及时、全面的公共舆论宣传,推动社会对艾滋病产生根源、渠道与防护的正确观念;政府以其系统决策,将艾滋病从自生自灭的“疾病”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通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完善,不断消除防艾的认识与执行“暗角”;民间社团组织则是政府推行防艾决策的有力帮手,以其灵活、贴近的接触方式,帮助民众更好地接受知识、共同应对艾滋病的威胁。 在重大疾病面前,人类最担忧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疾病的无知与茫然。艾滋病的危害程度以及功能渐渐为民众所知晓,但正确的防艾知识传播,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在这样一个启蒙的关键时刻,将安全套、“嫖娼、卖淫、吸毒人群”与艾滋病捆绑在一起的防艾宣传,是以偏见来消除无知,结果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认识混沌。12月1日另一条新闻“北京市性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钟波天表示,以大学生为主的高学历群体性病患者呈增加趋势。与会的北京某名校学生坦承该校学生宿舍从下水道里经常掏出安全套。”就充分说明,安全套并不是防艾及其他性病的万灵药方。“安全套防艾思维”之类的噱头式管理,必须予以纠正,否则遗患无穷。
审稿:陈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