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荣海兰:慈善并不只是富人的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1:13 重庆晚报

  

荣海兰:慈善并不只是富人的事(图)

  

荣海兰:慈善并不只是富人的事(图)

  荣海兰近日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并非因为她是我国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侄女,而是她作为首届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创办人,频频在媒体曝光。

  昨日下午,这个美籍华人来到重庆。她操着一口流利中文,谈得最多的,不是才子佳人的时尚话题,而是她将事业重心从美国转向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不同,大不同啊!美国富人为什么乐意捐款,是文化教育,还是宗教信仰?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以前穷得要命,而一旦家财万贯却‘捐1万元像要了他命一样痛苦’?”

  “你知道资助一个人后,你看到他摆脱贫困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的感觉吗?那种感觉非常好。”

  “当中国的大老板们都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将数亿财产拿出来用于慈善事业,那么,我们还需要这样到处化缘?!”

  坐在杨馨酒店茶吧里,很难从外表看出荣海兰的真实年龄,飘染的长发,时尚的穿着,胸前夸张的饰品精致而幽雅,与人交谈手势夸张。她说,她受美国文化影响太重,强调个性。

  她这次山城之行,是商讨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在渝启动的事,但她更愿意与记者谈中国的慈善事业,她说两者异曲同工:华人才女选拔赛得到的赞助,将拿出30%给中华慈善总会儿童关爱基金。

  荣海兰爵士是美国龙族集团董事长。自幼受祖母影响深爱中国文化,醉心表演艺术,入纽约大学学习戏剧。2005年11月2日出任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儿童关爱基金会执行主任;2006年,筹划实施中华慈善万里行组委会,任执行秘书长。2006年夏,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及中华慈善总会联合推出2006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发起人,出任执行主席及秘书长。

  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

   记者:是什么促使你参与慈善事业?

  荣海兰:我小时就受到家庭的影响,那时,祖母会逼我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是那种熏陶,加上我从事的文化艺术事业,使我想了解书本外的中国。2003年,我应中华慈善总会有关人员的邀请,来大陆参加文化慈善演出等活动,当时我也想更多了解中国。

  那年我们搞了中华慈善万里行活动,我看到了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场景,那就是中国,我的故乡是如此的贫穷。需要帮助的人渴望的眼神,你没有接触到,无法体会。

  记得有一次,我带秘书到内蒙古赤峰一个村落去访问,几十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衣衫褴褛,几千元的资助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资助,依然在等待中盼望。我当时很难受,落了泪,我回头找秘书,秘书躲在外面大哭!这就是我决定从事这项事业的最大动因。

  记者:在一般人的眼中,募捐和慈善都是富人的事?

  荣海兰:我不这样认为。2002年,在北京街头,一对夫妇是盲人,沿街乞讨。我就看到很多“穿着光鲜”的人匆匆走过,熟视无睹。但突然我发现一个中年女子,可能是乡下刚到城里来的农民工。她停下来,掏了半天,掏出10元钱,毫不犹豫放在那盲人手中。这个场景让我感动了很久。当然,从捐款数额上看,富人捐款依然是占绝对数。

  荣海兰近日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并非因为她是我国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侄女,而是她作为首届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创办人,频频在媒体曝光。

  昨日下午,这个美籍华人来到重庆。她操着一口流利中文,谈得最多的,不是才子佳人的时尚话题,而是她将事业重心从美国转向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不同,大不同啊!美国富人为什么乐意捐款,是文化教育,还是宗教信仰?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以前穷得要命,而一旦家财万贯却‘捐1万元像要了他命一样痛苦’?”

  “你知道资助一个人后,你看到他摆脱贫困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的感觉吗?那种感觉非常好。”

  “当中国的大老板们都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将数亿财产拿出来用于慈善事业,那么,我们还需要这样到处化缘?!”

  坐在杨馨酒店茶吧里,很难从外表看出荣海兰的真实年龄,飘染的长发,时尚的穿着,胸前夸张的饰品精致而幽雅,与人交谈手势夸张。她说,她受美国文化影响太重,强调个性。

  她这次山城之行,是商讨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在渝启动的事,但她更愿意与记者谈中国的慈善事业,她说两者异曲同工:华人才女选拔赛得到的赞助,将拿出30%给中华慈善总会儿童关爱基金。

  荣海兰爵士是美国龙族集团董事长。自幼受祖母影响深爱中国文化,醉心表演艺术,入纽约大学学习戏剧。2005年11月2日出任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儿童关爱基金会执行主任;2006年,筹划实施中华慈善万里行组委会,任执行秘书长。2006年夏,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及中华慈善总会联合推出2006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发起人,出任执行主席及秘书长。

  荣海兰:慈善并不只是富人的事

  本报记者 袁尚武

  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

  记者:是什么促使你参与慈善事业?

  荣海兰:我小时就受到家庭的影响,那时,祖母会逼我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是那种熏陶,加上我从事的文化艺术事业,使我想了解书本外的中国。2003年,我应中华慈善总会有关人员的邀请,来大陆参加文化慈善演出等活动,当时我也想更多了解中国。

  那年我们搞了中华慈善万里行活动,我看到了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场景,那就是中国,我的故乡是如此的贫穷。需要帮助的人渴望的眼神,你没有接触到,无法体会。

  记得有一次,我带秘书到内蒙古赤峰一个村落去访问,几十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衣衫褴褛,几千元的资助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资助,依然在等待中盼望。我当时很难受,落了泪,我回头找秘书,秘书躲在外面大哭!这就是我决定从事这项事业的最大动因。

  记者:在一般人的眼中,募捐和慈善都是富人的事?

  荣海兰:我不这样认为。2002年,在北京街头,一对夫妇是盲人,沿街乞讨。我就看到很多“穿着光鲜”的人匆匆走过,熟视无睹。但突然我发现一个中年女子,可能是乡下刚到城里来的农民工。她停下来,掏了半天,掏出10元钱,毫不犹豫放在那盲人手中。这个场景让我感动了很久。当然,从捐款数额上看,富人捐款依然是占绝对数。

  诚信在推动慈善发展

  记者:中国有“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的古训,现在好像反过来了?

  荣海兰:这是个社会病态,不是常态。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富翁,所以也就谈不上大批的捐款。传统意义上的施惠者,应该是要做到“无念”的,你捐款是回馈社会,你的财富是从社会中得到的,现在捐出来,就是一种“价值回归”。劳动积累的财富,毕竟付出了个人心血和才智,你让大家都做到“施惠无念”,也没有必要。

  诚和信一度在中国被扭曲了。人们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后,捐款就变成了作秀,或者成为一种变相的企业宣传。这都不是常态。

  但对于受恩者,一定要做到“莫忘”。这个观念应该深入人心。其实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不然会影响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兴趣。

  美国慈善事业成本高

  记者:你一直生活在美国,美国的慈善事业是什么状态?

  荣海兰:美国的慈善成本其实很高的。比如在纽约一家慈善机构,400名学生得到的资助是每年1250万美元。那家服务机构有心理医生,有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接受捐助,贫困学生就有了养懒的温床。

  在中国,我们应鼓励创造,鼓励接受捐助后受益者改变命运。这是一种积极的资助,也能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记者:美国的富人与普通人热爱慈善,是文化影响还是宗教影响?

  荣海兰:应该这几个层面上的影响都有。我个人觉得更多是美国文化传统。在美国,国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爱心,分享,尊重,独立”。这就是说,我们从小就接受“爱与分享”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下,爱与分享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西方对慈善事业的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大家都自觉遵守这个规则。

  比如美国对富翁参与慈善事业就有一种变相的“税收鼓励政策”,就是说,美国将税收的比率分段。收入高的多交税,如果你想少交,那好,请捐出来。

  中国慈善业

  走向规范化

  记者:你认为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难吗?

  荣海兰:难,很难。其实慈善是个需要推广的事业。要号召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有爱心,自觉加入到回报社会中来。这一点,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富人阶层最初多是穷人,有过因贫穷而遭受的苦痛经历,这种苦痛经历如果加以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会转化成一种悲悯心,同情弱者,或用自身行动“带动”身边人的社会行动,让更多的人摆脱自己曾经的贫穷和苦痛。

  但是,就我这几年的观察和走访来看,中国存在着一些富人并不在意或者抵触慈善事业。他们往往扭曲了对金钱的追求,聚集财富变成一种快乐的刺激过程,而将财富回馈社会,当作要命的事,这也体现富人阶层的不安全感,不安定感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但我们要看到希望。毕竟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走向规范化管理,社会透明度提高了。政府也倡导这项事业。

  诚信在推动慈善发展

   记者:中国有“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的古训,现在好像反过来了?

  荣海兰:这是个社会病态,不是常态。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富翁,所以也就谈不上大批的捐款。传统意义上的施惠者,应该是要做到“无念”的,你捐款是回馈社会,你的财富是从社会中得到的,现在捐出来,就是一种“价值回归”。劳动积累的财富,毕竟付出了个人心血和才智,你让大家都做到“施惠无念”,也没有必要。

  诚和信一度在中国被扭曲了。人们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后,捐款就变成了作秀,或者成为一种变相的企业宣传。这都不是常态。

  但对于受恩者,一定要做到“莫忘”。这个观念应该深入人心。其实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不然会影响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兴趣。

  美国慈善事业成本高

   记者:你一直生活在美国,美国的慈善事业是什么状态?

  荣海兰:美国的慈善成本其实很高的。比如在纽约一家慈善机构,400名学生得到的资助是每年1250万美元。那家服务机构有心理医生,有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接受捐助,贫困学生就有了养懒的温床。

  在中国,我们应鼓励创造,鼓励接受捐助后受益者改变命运。这是一种积极的资助,也能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记者:美国的富人与普通人热爱慈善,是文化影响还是宗教影响?

  荣海兰:应该这几个层面上的影响都有。我个人觉得更多是美国文化传统。在美国,国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爱心,分享,尊重,独立”。这就是说,我们从小就接受“爱与分享”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下,爱与分享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西方对慈善事业的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大家都自觉遵守这个规则。

  比如美国对富翁参与慈善事业就有一种变相的“税收鼓励政策”,就是说,美国将税收的比率分段。收入高的多交税,如果你想少交,那好,请捐出来。

  中国慈善业走向规范化

   记者:你认为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难吗?

  荣海兰:难,很难。其实慈善是个需要推广的事业。要号召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有爱心,自觉加入到回报社会中来。这一点,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富人阶层最初多是穷人,有过因贫穷而遭受的苦痛经历,这种苦痛经历如果加以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会转化成一种悲悯心,同情弱者,或用自身行动“带动”身边人的社会行动,让更多的人摆脱自己曾经的贫穷和苦痛。

  但是,就我这几年的观察和走访来看,中国存在着一些富人并不在意或者抵触慈善事业。他们往往扭曲了对金钱的追求,聚集财富变成一种快乐的刺激过程,而将财富回馈社会,当作要命的事,这也体现富人阶层的不安全感,不安定感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但我们要看到希望。毕竟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走向规范化管理,社会透明度提高了。政府也倡导这项事业。

  记者袁尚武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