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密名人档案(3)戎冠秀:子弟兵母亲的红色印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1:23 燕赵都市报

  

解密名人档案(3)戎冠秀:子弟兵母亲的红色印记(图)

  戎冠秀。

  

解密名人档案(3)戎冠秀:子弟兵母亲的红色印记(图)

  解放军战士看望戎妈妈。

  

解密名人档案(3)戎冠秀:子弟兵母亲的红色印记(图)

  戎冠秀给伤员喂水。

  本报记者杨佳薇/文 赵海江/图

  ■人物

  戎冠秀(1896—1989),平山县下盘松村人。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下盘松村,贫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戎冠秀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里的妇救会主任,人称“老会长”。1941年秋,在边区军民反“扫荡”斗争中,任村交通转运站站长,带领妇救会员拥军支前。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在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她又荣获“劳动英雄”光荣称号。1949年,戎冠秀作为华北区的人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

  2006年11月19日,纪念戎冠秀诞辰110周年暨戎冠秀纪念亭落成揭碑仪式,在平山县古中山陵园举行,戎冠秀的孙子李永平作为家属代表,与省市民政部门、军队代表、当地领导及平山县200多名各界群众共同参加了纪念活动。

  11月27日,走了近4个小时的盘山路,记者在平山县上观音堂乡下盘松村见到了李永平和他的父母李存金、梁三花夫妇,并看到了戎冠秀的故居。房子已经有些破旧,一些旧物上也布满尘土。李永平告诉记者,与档案局存档的照片相比,家里存放的更多是奶奶用过的实物,“这些东西有太多的回忆,暂时还没舍得往档案局里送”。

  ■抗日烽火中的伟大母亲

  黎明的钟声、口嚼窝头喂伤员、肩扛伤员进山洞、“群英会”上的粗布袄大娘、带领妇女搞运动……在市档案局的戎冠秀档案全宗中,一张张生动的影像记录着戎妈妈那些曾感染过无数人的事迹,戎冠秀的二儿子、86岁高龄的李存金老人脸上泛起了笑容,他微微张了张嘴,似乎在整理思绪,想着要从何说起。

  “他耳朵不行了,不然他会告诉你很多抢救伤员的故事。”戎冠秀的二儿媳、77岁高龄的梁三花老人告诉记者,她是19岁成为戎冠秀的儿媳的。当时8年抗战已经结束了,从丈夫和家人那里,她听了不少戎妈妈当年的故事:在反“扫荡”中,戎冠秀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为挽救伤员的生命,她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饭一勺勺喂给伤员;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还是缠过足小脚的她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

  “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多少伤员,多少伤员喊过她‘娘’,我想她自己也数不清。”梁三花笑着告诉记者,在家人们的记忆中,浑身是伤、濒临死亡的伤员几乎就是家里的常客,不顾自己几天几夜没合眼帮伤员擦屎擦尿、喂水喂饭、用怀抱给伤员暖脚都是戎妈妈最平常的生活。更有一次,为了将一名负伤的战士藏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她坚持让伤员踩着她的双肩爬上山洞。

  ■留存至今的自制军鞋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

  梁三花告诉记者,在记忆中,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这首《戎冠秀赞歌》是她对母亲最初的印象,“现在已经记不全了,19岁以前是经常唱的”。梁三花说,没过门之前,她已从戏里、歌里认识了这位戎妈妈,而在这之后7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她一直在追随着戎妈妈的足迹。

  “我嫁过来帮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纳鞋底,做军鞋。”梁三花说,作为村里的妇救会主任,戎妈妈常常带领村里的妇女拥军支前:酷暑夏夜忍着蚊虫叮咬,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做军鞋,手指上磨出了水泡,磨成了老茧;数九寒天,为伤员洗涮绷带,手上冻裂了一道道口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戎妈妈在针线活上渐渐地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一嫁过来,她就教我做鞋、做袜,她常常说要多做点存着,只要有解放军来,就给他们捎上一双。”

  这段历史在梁三花给记者翻出的一堆旧物中得到了见证———已经不能再使用的纺车,当年做的军鞋和绷带、纳的鞋底、缝的袜子———“当时每天拼命地做,结果剩下了。”梁三花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是手工制作的,非常耐用。

  ■子弟兵母亲的军人家庭

  在戎冠秀的档案全宗中,记者发现,这位子弟兵母亲几乎所有的照片都离不开军人,她身边的家人也有很多身着军装。

  “这个是我刚刚参军回来时和奶奶的合影。”李永平指着旧物中为数不多的一张彩色照片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兄弟三个都是军人,而且都是奶奶送着去参军的,而或许是受家庭的影响,姐姐找的丈夫也是军人。“平时在家,奶奶很少和我们说她过去的那些事,但却经常教育我们要爱国拥军,或许是这种耳濡目染,我们家军人都特别多,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参军6年了,我二哥的儿子也是去年刚刚复员。”

  说起戎妈妈送儿孙参军,梁三花的眼睛有些湿润,她告诉记者,解放战争刚开始时的扩军大会上,戎妈妈说:“俺的儿子验上哪个就让哪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俺老伴老,让他给咱部队喂马去。”后来,戎妈妈的三儿子李兰金参军了,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每一位著名人物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城市的形象往往因为这些著名人物的存在而显得生动、丰满,对我们报道的这些名人,您是否也有熟识的点点滴滴,对一个城市建立这样的名人档案,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8631750,说出您的所知所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