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柿子红了 农民笑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1:48 淄博新闻网

  金秋十月,走遍沂源县三岔乡的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相隔不远的一间间柿棚里,挂满了成串的柿子。红彤彤的柿子像串起的一个个小灯笼,像点燃的一簇簇火焰,惹人喜爱。柿棚下,老百姓三五成群,刮柿皮、吊柿饼,谈笑间流露出的是丰收的喜悦。

  “我种了近60棵柿子树,今年能收入5000多元!再过两年,产量达到1万多斤,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呢!”面对记者的采访,种植大户窦方兰压抑不住丰收后的喜悦。

  三岔乡属纯山区,荒山面积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三岔乡党委、政府变劣势为优势,通过算账对比、市场分析、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有效地开发利用荒山,大力发展柿果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全乡种植柿子1.6万亩,年产鲜柿果1万余吨。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余元。同时,此举也绿化了荒山,使三岔乡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在柿子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三岔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柿饼加工业,实现了柿子的深加工、多增值。目前,全乡有固定柿饼加工点50余处,临时加工点30余处,全乡年加工柿饼3000余吨,产品销往青州、青岛、威海、台湾等地,还出口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种柿子的发了,我们搞柿饼的更发大了。我今年收购鲜柿果5万多斤,可产柿饼1万多斤,能赚2万多块钱。”柿饼加工业主黄衍培高兴地说。三岔乡还开发研制了纯天然保健柿子酒,进一步拓宽了柿子产业的深加工渠道。

  柿子产业的兴起还让农民群众农闲时节忙起来。卖完柿果的农民和没种柿子的农民纷纷到加工点“上班”,一天下来,能挣五六十元。柿饼加工业使农闲时的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增加了收入。丝窝村的窦大婶告诉我们:“我没种柿子,但我每天都到柿饼加工点刮柿皮,20多天就能挣1000块钱,俺也跟着发上柿子财了。”

  小小柿子,富了一方农民,既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实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刘峻峰 杨朝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