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叙事:过往的经历能否重新编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2:4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韶明

  人类一直是一个讲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

  哲学家萨特认为,透过故事,人们去看待一切事物,并且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中生活下去。

  很多时候,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们,仅仅把讲故事当做生活的副产品,是现实的一种投射与凝结。心理学家却认为,讲故事本身就可以改变自己。

  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在重新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角度,并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重新编排”,成为积极的、自己的故事,从而产生新的力量。

  人类行为具有故事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家

  在叙事心理学看来,人类的活动和经历更多地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由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构成,故事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因此,人类行为有着“故事特性”,人类喜欢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

  于是,“叙事心理治疗”便诞生了。

  这是家庭婚姻治疗新的一支,目前在欧美、澳洲、新西兰被广为关注。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利用人类对故事的热爱,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主流文化”、“重写生命”等方法,使人看到问题背后的意义及多元价值。

  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博士,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医院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1992年以来在台湾从事“叙事治疗”的研究与治疗。近日,在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主办的“叙事治疗工作坊”中,她将叙事疗法带到北京。

  “求助者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但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咨询师会帮助他们找到这些遗漏的宝贵资源,让这些资源丰厚起来。”

  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家。所以,来访者谈到自己的“问题故事”,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会引导他说出自己不曾察觉的积极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直接给予建议。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最常用的几句话是:“这一路走来好辛苦,你的力量来自哪里?”“你是怎么办到的?”“现在的你看过去的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问题外化改变特殊事件的隐喻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

  比如“女性应该有怎样的家庭角色”、“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赚钱多,才会被尊重”、“成绩不好,在父母眼里就很糟糕”……这些都是主流的价值观,长期实施就变成了一种权力,一种“真理”,无形中给人们带来很多压力。

  人们心中所建构的故事会受到这些文化、主流价值的深刻影响,而故事又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探索主流文化看不到的知识与故事,是叙事治疗刻不容缓的事情”。

  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强调,当然,主流的并非不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主流所要求的,做不到并不是糟糕的、羞耻的。在叙事治疗中,她通过“问题外化”的技巧来把问题和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什么是“问题外化”呢?

  叙事心理学认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比如有人会说:“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之类的牢骚,就是把自己与问题混在一起。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便会由无力感进入到“有力量”的境界,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到与认可。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

  把成绩不好等同于这个“落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

  可以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并予以鼓励。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打开行李箱将积极资产还原丰厚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

  一个人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相反,如果一个人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甚至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说。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量的自我观念。

  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孩身材较胖,她总是担心男友会离她而去。男友一旦与别的女孩讲话,她就很害怕。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觉得,女孩低自尊的原因在于胖,继而去了解女孩“胖”的故事。

  女孩回忆,童年的时候妈妈夹菜时会绕过她直接给弟弟妹妹,说:“你太胖,不用吃。”从小,她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尽管现在男友很爱她,但她仍然很自卑。

  “在你的童年,除了胖的你,有没有同学看到别的方面的你?”

  “有的同学说我是值得信任的,别人总是把自己的秘密讲给我听。”

  “还有什么?”

  “还有同学说我善良、诚实……有一次……”

  “当你看到童年的自己不只是胖,有什么感觉?”

  女孩突然就哭了:“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贵的东西,完全被自己忽视了。”

  后来她的男朋友说,“她没有那么胖,只是有一点儿而已。我和她在一起特别舒服,她善于倾听,非常善解人意。”

  在这个用身材衡量人的主流价值体系里,女孩没有觉察到自己宝贵的资源,没有认识到人不等于问题,问题者也不等于肥胖。如果咨询师没问到有没有同学看到她的另一方面,那么女孩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当与优点有关的事件被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沓有关的经验。

  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unpack),即把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相同事实不同解读会释放不同方向的能量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叙事的方法。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补充。

  吴熙娟(“娟”左半部应为“王”)提到关于家庭暴力的个案。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聚焦问题,为来访者寻求心理支持或避难所,而叙事疗法则不管来访者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尝试去体会“他们之所以走到现在,力量来自哪里”。

  治疗师会让当事人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努力中,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能量。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与支持。

  当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面对的都是关于生命的故事,反映的是来访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

  “因此,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对相同事实的不同解读,就可能释放出正负两个方向的能量。

  例如,如果确认“单亲家庭是成长的缺陷”、“没考上大学是一种遗憾”,我们无疑就只是看到负性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如果把这些经历看成是逆境的磨炼,那么会成为成长的动力。

  在叙事疗法中,生命经验的转化在于对生命故事的咀嚼:“如果妈妈还活着,她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正是这些咀嚼,让人发现生命的意义。

  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是不让它被盖住,让原有的东西展现出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