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从心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3:54 大河网-河南日报

  

和谐,从心开始

  

和谐,从心开始

  

和谐,从心开始
和谐,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尊重

  一个其乐融融的社会,必然是一方和睦共处的伊甸园

  在这方天地间,个人内心深处的安适与怡然,只可能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感念中共生

  让融洽春风扑面

  主持人: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环境、资源、教育等方方面面,但在和谐的诸多因素中,人际的和谐应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有人说,在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只有做到人际和谐,其他的和谐才有可能。为什么人际的和谐这样重要?

  辛世俊:因为人际的和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的影响也比较直接。通过培育人际和谐,可以使人心地善良、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同事团结、友谊情深、生活幸福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动力。实际上,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大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千百万人的共同参与中和谐社会才可能成为现实。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世警句,俗语也有“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之说,这都表明人际和谐,有利于营造“人和”的社会环境。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恰恰更需要“人和”产生的巨大凝聚力。

  人际和谐有利于营造“人性”的社会生态。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性”膨胀,“人性”萎缩。如何张扬人性,使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得以发扬而不被消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法则下的竞争,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成功和失败,也就很自然地带来得意和落魄,富有和贫穷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关注弱者的权利,济弱扶贫,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怀,从而实现社会成员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认同,并形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向心力。利益追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难以沟通,情感冷漠、心灵孤寂,甚至自我封闭、彼此孤立。这就需要更加自觉地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融洽相处,使人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人际和谐,是营造“人文”的社会关怀之必需。社会转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现实环境。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转型,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化、社会分配不公、腐败蔓延、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使不少人心理失衡,精神空虚,心灵无以寄托。同时,市场机制的扩张,官僚体制的强化,科技理性的膨胀,使人被嵌入技术化、科层化的社会结构中。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机会和能力可能不断下降,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封闭于自己心中的“单子”,会倍感无奈和孤独。慰藉孤独的心灵,激活封闭的“单子”,更需要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以人文精神的关怀。

  是什么扰乱了那份平静

  主持人:当前,平等自由、尊重宽容、济弱扶贫、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正在影响着我国人际关系发展的主导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总体上正朝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问题的膨胀与恣肆,势必成为或已经成为人际关系疙里疙瘩的一大祸首,那么影响人际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具体表现在哪里?

  郭彦森:一是“功利化”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满足自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以对己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为唯一标准,来决定人际关系的取舍和亲疏远近。某人对我有用,可以给我带来利益,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套近乎、请客送礼,以期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反之,即便是同乡、同学、战友、亲戚,因为无用,也会疏而远之。有用的人,如果不再有利用的价值,马上就拒之于千里之外,视同路人。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感情冷漠,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了更多的摩擦力、离心力,进而分散社会整体力量,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是“商品化”现象比较严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彼此爱护和互相帮助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但是,现在有些人用金钱、财富来衡量一切,把良心、人格、权力都商品化,干任何事情都要金钱铺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收取红包的医生、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见利忘义的教育工作者、以权谋私的官员、克扣工人工资的雇主、专以蒙骗亲人钱财为目的的传销人、贪赃枉法的法官等,都是人际关系商品化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人际关系商品化必然造成是非标准的颠倒,使假的变成真的、丑的变成美的、恶的变成善的,使爱情、友谊、荣誉、良心、尊严、德性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黯然失色。当人们把金钱视为幸福的绝对尺度而疯狂追逐时,美好的情感在人们行动和生活中的作用必然不断下降。人格扭曲和变形的人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三是“熟人圈”现象值得关注。任何一个人,在其现实性上,都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一个“纽结”。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能够使社会关系之网通畅、顺达。但是,人际关系中的“熟人圈”却常常成为阻隔社会关系通畅的顽疾。不少人以自己的利益为原点,只在自己认为最亲密、最有用和有利的人之间发展人际关系,形成一个个利益紧密相关的封闭的人际网络圈。圈内的人之间,相互吹捧,相互抬轿,相互利用,相互保护,利益共享。入不了这个圈子的人,则什么好处也别想得到;在评价人时,对圈子内的人,只看优点,不讲缺点;对圈子外的人,则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在办事过程中,圈子内的人,什么事都好办,不该办、不能办的事照样办;圈子外的人,则什么事都不好办,应该办、能够办的事,也拖着不办。人际关系中的“熟人圈”现象,不仅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而且像“网络病毒”一样,影响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全面拓展。

  掬一捧阳光给别人

  主持人:人,是社会的存在,所以,要想拥有一个诗意的栖居环境,就必须营造一个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的良性环境,这一点与我与人都是一把双刃剑。问题的关键在于,离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态,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磊落光明、以诚相待,任何和谐共处的渴望都只可能成为一个美丽的幻想。因此,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携手构筑。其实,这是一个坚硬而沉重的话题,因为,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最基础的工作都还没做。在这个层面上,各位以为哪些方面是目前必须抓住和应该着手抓起的?

  寇东亮:这恐怕涉及多个方面。因为人际和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益均衡、制度公正、道德奠基、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组织培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更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

  着力做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篇文章。这是目前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强调的是,在现阶段,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弊端。如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农民工进城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改革所有制分割的二元单位制度,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民营企业工人的利益保护问题;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其公平竞争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等等。

  规范有组织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次不公正的遭遇,一般不大可能改变一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但是多次的不公正遭遇,则肯定会改变一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在转型期的中国,如果人们常常遭遇不公正的对待,那么,在多次的不公正伤害中,社会的人际关系便会恶化,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会发生动摇。因此,我们必须在规范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方面下工夫。务必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推进纠风专项治理工作等具体方面抓出明显成效。

  辛世俊: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加强公民素质教育这一基础环节上下工夫。当前,要着力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要从四个层面入手:

  提高公民的道德辨别力,使人们形成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道德观念和知“善”的道德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善良、美好的人和事,永远都是人们真心需要和热切赞美的。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仍然能够被高尚的道德行为所感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和褒扬美好的人和事,使好事能够遍地开花,使好人能够广受尊敬。

  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使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向“善”的道德意愿。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应围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培养人们的仁慈心、同情心、怜悯心、羞恶心和正义感。

  培养公民的道德意志,使人们养成见义勇为的正气和为“善”的勇气。在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道德意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信仰坚定、意志坚强的人,能够自我约束,无论客观环境怎样险恶,无论不当利益如何诱惑,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那些道德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成为恶势力的俘虏。道德意志可使人抵制邪恶势力的影响,做正派人,坚持正义,主持公道,从而促进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使人们成为心智健全、精神完美的道德主体。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法律素质教育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普及法律知识。要发挥法律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必须使公民知法、懂法,依法做人做事。

  政府和公共事务部门要成为法制教育的楷模。法律教育要在法制实践中进行,各级政府如果能够做到依法行政,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就会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之所以还没有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至上的理念还比较淡薄。

  让生命与自我和谐

  主持人:要构筑人际关系的和谐,恐怕每一个个人的身心和谐是最基础的要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生命与自我和谐?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应做怎样的努力?

  寇东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段话对于身心和谐的构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说明了内心和谐的重要和必须。人生曲折,道路坎坷,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些人在逆境中奋起,一些人则在挫折中沉沦。古往今来,文学家自杀的人数不胜数,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海明威都是获得文学最高奖励——诺贝尔奖的文学大家。台湾的三毛用一条丝袜结束了曾给人们带来无数浪漫幻想的生命。诗人顾城杀妻自尽,他曾在诗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事实证明,花前月下,诗情画意,并没有解决文学家和诗人灵魂深处的惶恐。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其实,心理和谐并不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有钱不一定幸福。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日前联合该国“地球之友”搞了一个《幸福星球指数》报告,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进行了“幸福”排名。排名榜里,中国人的幸福程度排在第31位,比日本(第95位)、韩国(第102位)和新加坡(第131位)要幸福得多。在我国城市幸福指数的排名中,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展的大城市也排在杭州、成都等城市之后。这说明,幸福是心理感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情,自我价值的实现最为重要。

  主持人:这大概可以说明心理的调适非常重要。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调适自己的心理呢?

  辛世俊: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是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的大问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法则,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竞争,还要正确看待竞争结果,理性地、辩证地对待过程与结果、付出与回报、成功和失败。竞争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成功和失败来结束的,对每一个竞争者来说,都应既能正确看待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又能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在竞争中除了实力、毅力、策略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影响着竞争的结果。最完美的表现不一定能获得应得的奖赏,最辛勤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得到最丰厚的回报。对参与者来说,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收获。如果竞争成功,要用平常心看待胜利,要认识到一次胜利并不意味着永远胜利,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取得更大的辉煌,才是真正的强者和胜者。如果竞争失败,也不要垂头丧气,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和勇气,要学会在此处跌倒,在别处爬起来。许多高考落榜者,虽然没有在考场上取得胜利,但却在别的领域里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正是这种良好心理的体现。正如本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所说:“许多人都梦想成功,对我而言,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反省才能取得成功。实际上,只有工作中99%的失败,才能换来1%的成功。”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公正地待遇,但是,不能认为自己有理就“得理不让人”。要学会理性地、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体制内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不要嫉妒别人的富裕和成功。媒体报道有一个年轻人,因嫉妒富裕而产生“仇富”心理,结果烧毁了20多辆私人小汽车。其实,他在烧毁别人小汽车的同时,也烧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生命与自我和谐,就是要自尊,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我。让生命和自我和谐,就能为生命提供内在的动力,不断地提升自己,使生命的价值不断放大、升值。

  主持人:不难想到,和谐的征程并非一段轻松惬意的旅途,但是和谐的构筑又是这样地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都应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但同时也更该是社会和谐的创造者,这一点,似乎不应该有人能够例外。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⑦4

  主持人:刘玉梅

  特邀嘉宾: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辛世俊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郭彦森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寇东亮

  辛世俊

  寇东亮

  郭彦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