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拯救遗产 先救这群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7:2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成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仕英,是本次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评审成员。他说,成都市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成都市政府保护民间文艺行动的第一步。“先落实种类,再来确定这门技艺的传承人。”

  张仕英说,成都市目前的传统民间艺人中,大部分生活不尽如人意。在首批名录中,像刘陶这样的个体民间艺人就有四五个。这些民间艺人没有机会进

  入专业剧团,生活难以保障,基本靠外出表演自生自灭。“生活困难,

  难免会让他们心灰意冷,没心思教别人。别人看他们这样,

  也怕学。”

  飞刀花鼓以锣鼓伴奏,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一面演唱,一面将手持物向空中抛掷,一般抛掷3件,空中2件,手中1件,如此循环往复。

  刘陶:飞刀放进袋子,丢到墙角

  约见刘陶不容易,不是她不愿意,而是太忙。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忙着见缝插针地接一两个主持或魔术表演的活儿。“答应的采访,我都尽量配合完成,但我还要赚钱过日子啊。”电话里,刘陶的语气透着无奈。

  清苦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营门口营通街181号大院,离婚后,40岁的刘陶独自带着6岁女儿暂居在此。邻居们都不知道,这里住着一名身怀绝技的飞刀花鼓手。问起她,大都摇摇头,一脸茫然。

  两室一厅的房子,刘陶和另一个单身女子合租,房租每月500元。家具都是别人送的二手货,有些陈旧。“我觉得挺好的。一个女人带个娃娃,大家能帮你,已经很感谢了。”刘陶笑起来,眼睛眯成好看的弯月状,几根皱纹在眼角时隐时现。

  记不清,生活是何时发生转变的。只知道,“靠飞刀花鼓过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感悟生活只有依靠自己

  15岁那年,远房爷爷陶明城传授刘陶飞刀花鼓的技艺,带她走出中江农村老家。行走江湖20几年,爷孙俩的飞刀花鼓表演遍及中国,甚至远赴法国为总统夫人表演。2000年,陶明城因肺气肿去世,享年78岁。同一时期,丈夫做生意失败,冷冷地扔下刘陶和刚满半岁的女儿走了。人生境遇急转直下。

  飞刀花鼓需要双人搭配,没有了爷爷,也就没了搭档。如今,这位飞刀花鼓的惟一传人不再靠这门技艺过活,演出方向已逐渐转为变脸、魔术、小品,甚至是婚庆主持。生活让刘陶成了十足的杂家。

  对于生活的苦,刘陶不愿说太多。“说那么多,哪个又能真正理解你?生活,还是只有依靠自己。”生活维持,靠的是每周一两次的零星演出,酬劳多则一两百元,少则三四十元。有时到郊县跑场,只能把女儿托付给其他艺人照顾。生活很累,但看着女儿那张粉嘟嘟的脸,刘陶不敢停下来。

  抱怨始终都是在讨生活

  今年4月,刘陶拜连箫老艺人牟庆云为师,学连箫的同时,偶尔邀上牟庆云搭档表演飞刀花鼓。但很快,她就不再接飞刀花鼓的演出。因为邀请方每次只肯给一份报酬,“牟老师每次都让给我,我咋好意思?”飞刀被放进袋子,丢到墙角。“不想碰,拿起都心酸。”

  11月初,刘陶从事的飞刀花鼓作为曲艺类技艺被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电视台到电台,一家家找上门,刘陶一下忙碌起来,约定的采访也排到了下月中旬。但这种忙碌,却不是刘陶所期望的。“我的个人时间都被占完了,整得我这段时间都没啥收入了。”刘陶有些抱怨。生活的现状,让她来不及多想飞刀花鼓的将来。有人问刘陶,“飞刀花鼓成了遗产,有没觉得自己变得重要了?”刘陶笑了:“我还是我,始终都是讨生活的人。”

  连箫表演者手执箫棍,棍上穿着8个铜钱,有节奏地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配以即兴的简单舞蹈动作说唱故事。

  牟庆云:感觉自己就是国家的人了

  与刘陶想得不同,对于此次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牟庆云是高兴的。从艺60年,一生颠沛流离,始终是个体民间艺人的身份。连箫作为曲艺类“入围”,牟庆云百感交集,“就算是有个精神安慰吧,感觉自己就是国家的人了。”

  平和技艺终于得到肯定

  上周,同样是一家又一家媒体的约见,牟庆云全都心平气和地接待了。“对来报道我们的朋友,我们都要讲个情谊。他们肯关注我们,是对我们技艺的肯定。”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经历,遭遇过无数冷眼与奚落,反倒让这位65岁的老太太愈发谦和。在记者面前,牟庆云即兴唱起自己新编的《成都故事慢慢讲》,20多句词,将成都美景、小吃、故事一一概括,相互呼应,婉转动听。唱到高潮处,她几乎流泪哽咽。悲喜交替,让人心颤。

  飘荡日子过得孤独清苦

  4岁学艺,幼小的牟庆云被连箫灵动的舞蹈

  动作、优美动听的唱词深深吸引。后拜连箫名人朱建珍为师,技艺渐精,至今无人能及。回首当年,记忆中的日子总是在外奔波。从16岁起,牟庆云就

  四处演出连箫为生。那段时间她遇团搭团,遇班子搭班子,没班子就自己扯圈子,挣钱供养全家。足迹遍及云、贵、川,深入乡野山间,居无定所,却依旧“着了魔样的爱这门艺术。”

  65岁,始终在江湖飘荡的牟庆云不像同龄老人那样,没有退休工资养老,日子依旧过得孤独而清苦。生活费是远在美国的女儿每月寄来的500元。租房用去350元,电话费100元,车费50元。饭钱,还需自己外出接活才有着落。“她在国外也不容易,不想给她太多负担。”今年,成都市群艺馆牵头外出搞文艺汇演,牟庆云随团演出过几次,前前后后挣了2000元,加上平时在草堂、武侯祠的零星演出,又挣了1000多元。“够吃了,反正我从来不进馆子。”

  郁闷艺术竟要分出贵贱

  连箫受到民间欢迎,但始终无法像川剧一样得到国家认可,让牟庆云深感郁闷。近两年,所收徒弟也无法理解这门艺术的可贵。2005年,她收了6个学生,当时就有人朝他们泼冷水,说这是“‘讨口子’艺术”,随后学生们先后离开。牟庆云非常伤心,连箫最初是由民间艺人们扯圈卖艺,“咋就成讨口子艺术了?艺术凭这个分贵贱?”

  徒弟难找,今年4月,相识多年的刘陶拜牟庆云为徒,让她很是高兴。与其说收了个徒弟,到不如说自己多了个相依为命、相互扶持的伴儿。牟庆云很珍惜眼前的光景。有了刘陶的扶持,有了政府的肯定,她对连箫的未来又多了一份坚定,但老人心中还是忐忑,“如果没有好的演出环境,没有生活保障,后来的人,哪个愿意投身于此?”

  新闻透视

  给补贴借鉴外省先例

  拯救民间艺人,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早有成功先例。当地政府对民间艺人的普查做得扎实,民间艺人的境况,有关部门了然。去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拨款300万元用于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每收一个徒弟,政府都会补贴800元。张仕英透露,成都市政府也有意借鉴此举,将根据各级财政情况及民间艺人的不同收入情况,对其予以经济补贴,改善现有经济状况。

  找市场结合旅游发展

  授之与鱼,更要授之以渔。为了让民间艺人重拾信心,主动回归市场。政府下一步还将努力为其搭建平台,寻求演出市场。

  “应该会结合旅游发展,在市区及周边区县的热门旅游景点,成立专门的演出场所,让艺人有用武之地。”张仕英说,金钱板、飞刀花鼓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濒临失传,原因之一是社会一度对民间传统艺术态度冷落,民间传统艺术本身表现形式单一、陈旧,与现今大众有很大的“距离感”。在这场“拯救行动”中,政府还应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倡导,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对现有民间艺术和艺人重新包装,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无论如何,让艺人们重塑信心,是最重要的。”

  金钱板表演者手拿3块楠竹头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说的时候有用四川方言说评书的特色,唱腔里又带有清音和四川民歌的调子,表演时更是声情并茂。

  邹忠新:我怕这些段子烂在肚子里

  业内说起金钱板,就有“只知有邹,不知其他”一说。

  上周末,水碾河一居民区院坝里。拿出被磨得光亮的金钱板,邹忠新冲着来人,表演起《打虎上山》的段子。虽然双目失明,已届耄耋之年,但邹忠新竟能敏锐地感觉到听众的位置,朝着对方连唱带划,声如洪钟,顺口溜、打油诗、对子,张口就来,绝不含糊。

  忧虑名腔名段没人传承屋子很简陋,惟有小院很宽敞,邹老夫妇已在此居住40多年。如今,邹忠新衣食无忧,四世同堂,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忧虑,这种忧虑,与日俱增。“现在,金钱板不行了。既没市场,也缺少观众,弟子跑得光光。我肚子里藏着的上百个金钱板的名腔名段,都是我整理和自创的,可惜没有人继承。假如有一

  天,我突然死了,这些段子就烂在肚子里了。”

  挂在床头的布袋子里有个录音机,按键已经脱落。邹忠新摸索着按下键,里面放出他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唱诵。每天,他一刻不闲地思考着,编新段子,再录下来。锦江、大熊猫、文殊坊,所有的新东西都被他编进了段子里。整理出来的磁带已有60多盒。

  拯救高校讲解艺术魅力作为川内金钱板掌门人,邹忠新前不久才获中国第四届中国曲艺最高大奖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省委、省政府为此特别奖励他3万元。外人说,邹老的喜事接踵而来。11月20日,邹忠新毕生从事的金钱板、荷叶这两样曲艺,双双纳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老的人和他的技艺,都成国家的宝贝了!”

  可是,邹忠新却没有太多开心。对于这次“民保工程”,他有一定忧虑。“国家历来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就像吃甘蔗,剥一节,吃一节,再丢一节。到头来,啥都没保住。”

  以自家的绝活金钱板为例,这两年,邹忠新已经接待了5位从法国、美国、德国等专门而来的洋弟子,却没有碰到一位愿意学金钱板的中国弟子。没有政府的倡导,没有有关部门的创新和包装,这门传统技艺,吸引不来诚心想学习的年轻人。为了向更多年轻人传授金钱板的魅力,邹忠新不放过任何一次到高校讲解民间文艺的机会。“我眼睛看不到,我只管在台上讲。我嗓门大,有学生在下面打瞌睡,我也能把他闹醒!”

  早报记者孙琪实习生陈亚琴摄影华小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