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终于可以开始想像”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8:55 解放日报

  年近九旬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槱,毕生从事海洋科研。

  记者:杨老,能否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介绍,当今世界最前沿主要有哪些海洋科技?

  杨槱:我们都知道,海洋范围很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左右,最深达1.1万米以上,大部分都深五六千米。这样的深度使得海洋里压力很大,在这个深度要搞探测,很费

力气。太空探测当然是无限的,海底有限,但目前还是有极大部分我们不够了解。这是海洋给我们出的第一个难题,需要发展深探测器技术。第二,海洋对于水面以上的地球空间,也有着宏大的影响。比如洋流就影响气象,对陆地产生冲击,对海上作业产生动荡,即便是最常见的生成一个台风,范围也达几千公里。中国今年部分地区下雨比较多,就与海洋变化相关。但我们对此还很难准确预测。当然已经有了一些工具,比如气象卫星,最近我们中国也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但这对于辽阔的海洋还远远不够。实际上,现在我们广泛运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最早就是在海洋船只上运用的。海洋观测科技,正是发展的热门。再说一个,就是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已经广泛发展了,但因没法移动,台风一来没法躲,有些钻井船就被吹翻了,这也需要科技的进步去解决。还有海底矿产资源的开采,如一种陆地不存在却在海底大量分布的多金属矿石,怎样在水压重重中开采并提升数千米上来,这都得靠科技……感觉上,我们对于太空科技比较熟悉,对于海洋科技则相对陌生一些。实际上,这都是人类下一轮拓展的全新空间。

  记者:关于这中国第一部海洋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性,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句话,“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下大气力推动海洋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您的切身体会看,为什么要对海洋科技下这么大的力气?

  杨槱:一是国际海洋科技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二是国内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应该说,近20年来,我们的海洋科技发展很快,在南极建了3个观测站,在北极也建了1个,这在过去根本是无法想像的。但还有许多技术难点亟待突破。就拿我熟悉的造船来说,我们的海洋船队规模在世界上还是很靠前的,但一些技术却还落后,比如配套装备还得向国外买。再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生产效率不够高,花费人工多几倍,耗能耗材也多,难以在世界市场上长期处于有利地位。这在今后10年应当有一个大跨越。

  记者:的确,像深海探测技术,我国前不久已传出消息,将以完成7000米载人潜器研制为重点。但一些发达国家的深潜技术,已经突破了万米,海洋立体监视、监测能力正在覆盖全球大洋。这样的竞争态势,在195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时,是不可想像的。

  杨槱:整整50年了,历程不平凡。我有亲身体会。新中国成立之初,那完全是一穷二白呀,第一阶段就是补充空白。后来很长时间内,能有一艘飘着中国旗帜的船出海,就是轰动的大事了。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参加科技会议,海洋科技都还不能独立,还被划在地质地学分组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了具体细分的科技规划,才开始跟国外交往竞争。如今,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环球大洋调查取得重大进展,第一颗海洋卫星成功发射,海洋重大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均有一批可喜成果。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想像,制定跨越式的发展规划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