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网络,一支杂文新军正在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3:19 四川新闻网

  作者:蒋元明

  自从接受了中国散文学会的委托编辑2006年的杂文选,我就感到担子不轻,虽然我做报纸杂文编辑三十余年,对杂文界还是了解一些的,但毕竟是全国性的,担心丢掉了好作品,不过还好,很快就得到了广大的杂文作者、作家的支持,通过伊妹儿、传真、邮局把自己的精品力作送来了,经过筛选,一部几十万字的杂文选就出来了。

  纵观来稿,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杂文作家的关注点始终没有离开大千世界,没有离开身边的生活,地球上、中国内几乎所有发生的大事、要事都没有逃脱杂文家的目光,远到足球世界杯,近到“超女”大赛;大到抗战纪念,小到一只馒头的公案,重到“苏—27”战机,轻到安全套,从官场腐败到学术腐败,从经济发展到环境保护,住房、教育、医疗、旅游等等无一不在杂文中得到反映。尤值得一提的是张家界的天门洞穿越事件,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本来玩家们策划好了请来一批“苏—27”飞机要作穿越“天门洞”的表演,那动静大了,铁板上钉钉子的事,大捞一把肯定无疑。可这事却惹恼了像何旭那样的一群大大小小的“愤青”,他们运用手中的笔与“苏—27”展开了一场看似不相对等的较量,从网上到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结果硬是打败了“苏—27”,打赢了这场保卫战。谁说杂文无用?说了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国办书市,年年办,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圈内人房向东先生站出来大声疾呼:《这样办全国书市还有必要吗?》,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文章多了,也会产生作用的。中国许多事,往往是因为包括杂文在内的舆论而改变了方向。中国正在朝着民主、文明、法治的方向迈进,杂文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杂文天生就不属于书斋,不属于花前月下。衡量杂文的高低,我以为首先是看它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也就没有灵魂,不写也罢,不看也罢。

  编了多少年的杂文,也有点“审美疲劳”,一般的文章看不上眼,我知道这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这次通读了几百篇作品,让我中枢神经兴奋起来。比如天津作家蒋子龙,高攀一下说是“本家”,不但小说写得大气,杂文也是不同凡响,他的《马路游击队》颇有点小品“超生游击队”的味道,让人回味、感叹。小说笔法加春秋笔法,文章让人过目不忘。现在讲创新,其实文章历来就提倡创新,杂文尤其要创新,千字文,不能老三段、老套路,内容再好,文笔再流畅也让人疲劳。老诗人刘征自从涉足杂文以来,曾以老辣著称,如今又笔走偏锋,一路轻灵,新创“自撰曲”,以唱曲的形式和语言嘲讽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不但自得其乐,也给读者一个惊喜。杂文应当随着时代开拓自己的路,应当不居一格。杂文除了批判、讽刺的功能,还要有欣赏、娱悦的作用,让人品味,那样才有生命力,才有文学的值价。没有味道,如同白开水,解渴尚可,要让人品味、回味那就难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带给杂文的一片新天地。许多杂文作者进入到网评世界,如鱼得水。上海的江曾培、吴兴人、严宝康,北京的朽木,广州的鄢烈山等等,都是网上骁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势不可挡,现在许多老作家都是网络常客。网络让我深感一支杂文新军正在形成。严瑶,是一个在校大学女生,网上杂文已写得象模象样。许多来稿都是新面孔,谁敢保证其中没有未来的鲁迅?我们曾担心杂文是否后继有人,其实,从网评中将会产生一大批杂坛新锐,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