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世相深看:自杀阴影中的大学生需要的挽救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4: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李隼

  很不幸,又有一位大学生自杀了(见本报昨日新闻)。从今年初报道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三名学生自杀事件之后,这则广外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再一次引起了无数人的唏嘘不已。

  坦率地说,完全从自杀发生率来看,大学生群体也许不应该引起公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表明,中国自杀率的城乡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总的表现是农村为城市的2~2.4倍,农村老年人群更高出城市的4~6.5倍。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自杀率越高,自杀死亡者中文盲占33.53%~63.7%。另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远低于工人、农民等草根群体。而公众的这种“就低不就高”的社会关注偏好,或许并不是源自于不当的社会公共观,更多的是,事件的所谓“反常理性”激发了公众的兴奋点———大学生不该自杀啊。

  昨天本报的另一篇报道援引精神病学专家意见,认为广东有两成大学生有精神抑郁障碍。而除去需要治疗的严重精神疾患,被心理医生称为“心灵感冒”的普通抑郁心理,时常充当了大学生自杀的“黑手”。面对“黑手”的侵扰,解决办法是积极的外部干预。然而,尽管现在的心理健康干预已经初具规模,但无论是在干预力度还是干预方式上,都显不足。

  现有的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提供有关服务。教育部门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不可谓不重视。教育部甚至想到了“从娃娃抓起”,要求在中小学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辅导。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却不能仅仅集中于加强由学校主导的心理健康咨询这一个药方上来。把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从死神的阴影中拉回来的无形之手,应该还有很多,切宜集思广益,多管齐下。

  据估计,中国大学生有抑郁症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5%,学校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投入,应该说,与潜在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编制、预算、专业人员这些看得见的投入可以逐步改善,但那些更为关键的看不见的投入,应该引起高校管理层直至全社会的认真思考。比如,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不应囿于课堂、书本,同伴教育和环境影响已经被证明是心理健康积极干预的有效手段,而这种教育在发达社会,可以寄望于义工组织和社工机构,在我国这二者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同伴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加强沟通交流,以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很多在作生死抉择的人,包括大学生来说,是有力的挽救之手。而且,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同伴教育与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与引导,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认识,会直接起效,又方便易行,成本低,投入小,可以推广,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参与者的积极响应。

  值得期待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包括咨询室和办公室之外的笑脸和问候,应该包括每个人周遭的嘘寒问暖,还应该包括习惯性地忘却对排他性的竞争与成功的偶像崇拜,这当然需要各种物质条件的支持,但我们更应该坚信帮助别人的勇气。和谐发展的社会的真谛不仅仅表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它理所应当地通过这些和谐,反映出人的内心那个小宇宙的和谐!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