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产业发展涛声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5:24 红网-湖南日报

  

产业发展涛声急

  湖南汽车工业蓬勃发展。选自《前进中的长沙》

  

产业发展涛声急

  湘潭县生猪加工。本报记者郭立亮摄

  

产业发展涛声急

  湘潭钢铁集团二炼钢厂。崔俊忱 摄

  

产业发展涛声急

  长沙动漫产业全国领先。省外宣办提供

  本报记者 王亚奇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富民强省的关键,而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拓展,中部崛起的政策实施,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我省特别是长株潭面临着十分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对于长株潭来说,加快产业发展,也应该勇挑重担,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

  天时已至,大地勃兴。新型工业化大旗舞动,长株潭产业浪潮涛声正急。

  打通“经脉”

  长沙,建国之初,号称全省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仅有“八大企业”。改革开放后,长沙崛起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家电为主的三大产业群,但是除卷烟工业外,长沙至今还没有规模过百亿的企业。

  株洲,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工业新城,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株洲占4个。第一批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第一台高速电力机车等50多项全国第一在这里诞生。

  湘潭,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里。工业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当之无愧的老工业基地。

  三座呈“品”字型分布、毗邻而居的城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下,长株潭承载着太多的崛起期望。整合产业,打通“经脉”,成为湖湘儿女的期盼。

  正如研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专家们指出的,规模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三市产业应加快整合。长沙较发达的城市功能与薄弱工业之间存在矛盾;株洲、湘潭工业基础较好,却难以跨城获取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按经济规律办事,三市产业如果能整合成“一体”,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突出特色,共同发展的空间将十分广阔。打通“经脉”,三市产业将更加活力四射。

  攥指成拳

  你上“雅马哈”,我上“光阳”;你产化工原料,我产化学制剂……产业项目雷同,技术含量低,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据资料显示,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曾经在0.98以上。

  长株潭一体化思路的提出,打破了三市产业独自规划、独自发展的旧格局。“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集群,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呼之欲出。

  不知不觉间,三市产业分工初现雏形,各有差异:长沙以电子信息、机械等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等为主。这些产业的产值占当地规模工业的比重都在70%左右。一位专家评说:“长株潭经济细分后,互补共荣,形成产业链,就像大兵团作战无坚不摧。”

  “长株潭三市,需要攥成一个拳头”。就在理论界争论不休时,产业界的神经早已被触动,不少精明的企业家们看准商机,捷足先登。

  “一体化规划中,基础设施先行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长沙重型机器厂负责人说。据了解,全长200多公里、连结三市的城市轻轨建设项目已正式列入规划。而在生产轻轨车辆、电机和机车三方面分别占有优势的长沙重型机械厂、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电力机车厂也将有效整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过去,长沙水泵厂生产水泵,配套电机由湘潭电机生产。通过跨市并购重组,各自孤立的两家企业自主走上联合之路,成了一家人。联合,不仅救活了原长沙水泵厂,也使企业重新坐上了全国同行业的“头把交椅”。

  株冶集团铅锌产量全国最大,但其产品长期在省内几无销售。董事长傅少武感叹,延伸产业链,将一吨铅做成铅布、铅版,至少会有5倍的回报。今年3月,整合株冶、株硬等优势企业,湖南有色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产业协奏曲”的动人音符缓缓淌出。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产业链逐步在三市形成。据专家最新测算,长沙与株洲、长沙与湘潭、株洲与湘潭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409、0.248和0.245,足见三市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降低,互补性增强。

  “蚁群”变“象”

  减少“分散”,强化“聚集”,长株潭产业布局由“点”连成“带”,再结成“群”。产业一体化浪潮,惊涛拍岸,将星星点点散布在三市的企业卷入进来。

  结合沿线优势和临江优势,长株潭产业从沿路开发拓展到沿江开发,“单轴”变作“多轴”,三条经济带呼之欲出:中轴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岸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打造沿江产业带,从此改变了湖南经济整体框架沿铁路线展开的格局,拉开了生产力布局沿湘江一线推进的历史序幕。

  一车生猪,换一车水;一袋粮食,换一包饼干,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的尴尬与苦涩,让湖南人看到了自己产业上的弱势。正因如此,知耻后勇的湖南人把“走向产业链高端”和产业集群化当成重要手段,力争把长株潭打造成为产业基地。

  在长沙国家高新区内,中联重科那长约500米、宽约200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车间”,生产井然有序;黄伯云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入驻高新区;北汽福田在长沙创业10年,现在在它的后面“拖”着100多家配套企业,从事配套产业链建设的本地员工达到1万人。

  “短短12年,我们就再造了一个工业长沙,规模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就有3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家。每平方公里产出39亿元,税收产出1.6亿元,全国领先。”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文树勋的兴奋点在于工业。

  “分散的产业布局,只会带来采购半径的增大,成本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在中部地区投资兴业成本会比沿海地区高的主要原因”,在湘潭“德国工业园”,一些海外归国的学者分析道。为此,长株潭有针对性地拿出振兴工业另一招:发展产业集群,用“蚁群经济”衍生“大象效益”。

  现代工程机械、汽车、先进电池材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生物医药……一一数来,长株潭优势产业的确不少。三市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携手合作,“湖南制造”渐渐嬗变成“湖南创造”。

  “十五”期间,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力,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65%、电子信息占90%、钢铁有色占40%、生物医药占55%,一批专业化园区迅速崛起,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中心”雏形初现。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长株潭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努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产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按照规划,长株潭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目标是用产业集群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中南的经济引擎之一。尽管2005年长株潭三市GDP达2412.6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约37.3%,在中国“城市群经济”中引领风骚。但在湖南决策层看来,这仅仅是产业浪潮中掀起的小小浪花,更大的新型工业化浪潮,将在长株潭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兴起。

  长株潭:农业涌现新亮点

  本报记者 张尚武

  长株潭三市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省粮食、生猪主产区,是全国最早的“吨粮田”开发地区,水稻单产水平闻名全国。长株潭农业名产多,宁乡猪、浏阳黑山羊、湘潭砂子岭猪、炎陵县白鹅、攸州麻鸭享誉全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株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出新亮点。

  超级稻主攻高产与优质

  在湘潭泉塘子、浏阳永安、醴陵泗汾等超级稻种植基地,可以看到“剑”型稻,这种叶片似剑,穗黄叶绿的水稻,即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研究培育的超级稻。

  按袁院士的三阶段理论,长株潭地区试种超级稻,第一期目标即亩产700公斤,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即亩产800公斤,于2004年实现。如今,超级稻攻关目标已指向第三期亩产900公斤。“不仅高产,而且要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的标准。”袁院士对超级稻三期攻关充满信心。

  湘潭打造“养猪王国”

  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养猪产业链。全市生猪年出栏达600万头,出口活大猪和中仔猪超过100万头;生猪产业已从传统的养猪向养殖、加工、种猪、皮革、兽药全程产业链迈进,全市生猪及相关产业产值过100亿元。

  市里规划:“十一五”期间,湘潭将打造“千万头生猪产业工程”。一是建设一批“万头猪场”、“千头猪场”,培育年出栏生猪20万头的乡镇20个,使规模养猪达800万头,出口超300万头。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强“鹏扬”、“伟鸿”、“港越”等大批生猪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肉产品名牌。

  浏阳河崛起百里花木长廊

  沿浏阳河,从跳马、过柏加、至黄兴镇,绵延百里“花卉大世界”。只见道路旁、山坡上、田野里、古树虬枝,松柏翠绿,流光溢彩,恰似人间仙境。仅百里花木走廊黄兴镇段,20公里的花卉苗木产值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

  流淌在花木丛中的浏阳河,着力打造全省最美的花木旅游风光带。百里花木长廊已成长株潭的“一大产业、一个品牌、一道景观”。

   株电的机车,时代的电气,湘电的电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不仅点燃“城市圈”的梦想,也让湖南轻轨交通产业备受期待

  轨道交通“并轨”疾行

  本报记者 王亚奇

  最近,在我国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招标中,湘企榜上无名。另外,由国家批准立项并落实招标采购计划的17个城轨项目中,株电供货订单仅占14%,湘电则更低,不足1%。本应是绝对主力的湖南轨道装备企业为何成为替补队员,坐上了冷板凳?

  “湖南轨道交通制造业基础虽好,技术关联度高,但资源、技术和人才缺乏整合,是目前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代集团的电传动技术没有应用到湘电,湘电的电机技术也未用于株电的电力机车上,相关企业之间各自为战。”

  在中国轨道装备领域,湖南是说得上话的:南车集团主体企业之一、城轨车辆设备国产化定点企业———株洲电力机车厂,电力机车产量占全国的1/3。开发的“蓝箭”、“奥星”、“中原之星”在全国赫赫有名,“中华之星”更是以321.5公里的时速创下“中华第一速”。

  湘潭电机集团是国家城轨牵引传动与控制系统国产化定点企业,电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内领先,先后为国内外地铁配套生产近700辆电气设备。2001年,一声汽笛,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首批城市轻轨车在湘电顺利下线,并在我国第一条城市轻轨上投入营运。

  株洲时代集团的变流电器设备国内领先,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完成天津地铁1号线120辆B型车配套电气设备的投标工作。

  这3家主体企业规模与实力不容小视。但在竞争中与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国外轨道装备企业相比,湖南轨道装备企业相形见绌。

  “合则多赢,‘并轨’才能疾行。用株电的机车,湘电的电机,时代的电气,长重的车辆,既能减少投资,又能盘活闲置资产,还能解决职工就业,这些企业如果整合得好,人财物能共同发力,开拓市场,我省轨道交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刘友梅又一次将期待的目光锁定在株电、湘电和时代等湘企身上。

  “对株电来说,牵头成立轻轨集团,本是其未雨绸缪的远见之举”,刘院士毫不讳言。据他分析,长重年产200台轻轨车辆的生产能力现基本闲置,挺进轻轨集团,可立马进入角色。湘电集团计划单独抽出电机分厂与其他企业的优质资产合并。而时代集团已被国家定点为牵引和控制系统生产厂家,并获得了20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

  “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助长株潭城市轻轨建设,打造湖南轨道交通制造产业基地,这就好比众星拱月”。采访结束时,刘院士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