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研,到底值不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4:15 大河网-河南日报

  

读研,到底值不值?

  

读研,到底值不值?

  

读研,到底值不值?

  

读研,到底值不值?

  

读研,到底值不值?
背景:据了解,2006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34.4万人,而报考数高达127.5万人,录取率为27%;2007年计划招生人数预计为40万至42万人,有关专家预测,报考人数估计将达到146万至152万人。显而易见,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稀缺的社会资源,读研不是解决就业出路的万能药。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读研到底值不值”这样的疑问。今天,本刊请到几位有关的专家,为您发表一下他们各自的看法——

  嘉宾:张兴茂(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君靖(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瑶瑶(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管理部人力资源主管)王业(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2005秋季班在读生)李云(某出版社编辑)

  读研的价值在哪里?

  记者:你考研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王业:2003年,我从河南大学专科毕业。我毕业后也曾经奔波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之间,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值非常高,我选择考研有为满足父母希望的因素。不过我自己也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一个更好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步继续深造做准备。有人问我是不是逃避找工作的压力,我自己认为不是。如果忽略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就我自己而言,我对上研究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我觉得去工作也不错,其实在上研究生前我是挺想自己创业的。

  记者:上研究生后感觉有什么收获?

  王业:感觉读研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学习和切磋,学到了不少东西。这里指的不光是书本知识,研究生和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我学的是MBA专业,在我们班里,同学年龄差距很大,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使我受益匪浅。另外在上研究生期间我也在保险公司兼过职,觉得工作也有工作的好处,可以让你对你所学的东西有一个很好的锻炼。

  现在读研,对我来说有一点好处就是扩大人脉。学习的这个阶段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老师灌输的各种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我现在还谈不上能做到学以致用,但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提高了。有些同学还获得了很大收益,他们学习以后立刻用在工作中,比如数据模型这门课,就让我一个同学的企业一年节约了50万元呢。

  读研与找工作和干好工作能不能成正比?

  记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你们招聘人员时对不同学历的应征者待遇有何不同?

  陈瑶瑶:在我们公司,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在岗位上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我们这里不是以学历定岗位的。如果说硕士生在工资收入上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工资在就职时比本科生略高一点;但是工作之后,主要是靠工作表现和岗位胜任能力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所以我们这里对硕士研究生要得不多。再说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毕业生,他们干一样的活就给一样的工资,根本不存在高学历就能拿高工资的说法。学历只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你对知识的掌握,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才是更重要的指标。

  记者:现在很多研究生找工作时,企业招聘要求的工作经验他们没有,所以很多人说读研不如直接找工作的好。在拥有工作经验和拥有较高学历之间你们是如何做选择的?

  陈瑶瑶:在我们招聘员工时,虽然认为学历不很重要,但学力即学习的能力我们却很看重的。企业更需要的是实战型人才而非理论知识型人才,从整体来看,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人比读两年书的人更能胜任岗位。企业人才通常定义为心态好、能力强的人。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读研能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所以研究生还不能视为企业人才。如果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的话,一个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两年理论提升,而一个工作两年的本科生=本科毕业+两年企业文化认知+岗位认知+社会认知。在这两个数学公式里,“本科毕业”为共同点,而区别所在是理论多寡和实践应用,现代企业更注重后者。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和我们公司的一些做法,可能会有些片面,但可以帮助大家对这方面加深认识。

  记者: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和你的专业是对口的,当时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对现在的工作帮助大不大?

  李云:刚到单位那会儿想得挺简单,觉得自己看了那么多的专业书籍,在工作上应该入门很快,能迅速掌握单位业务。但真正开始工作了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作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那些有经验的同事在选题、策划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上比我们这些只是比人家多读了几年书的人要好得多。甚至包括一些新来的本科毕业的同事,他们由于没有进行过那些专门的、学术性质的学习,思路非常发散,也常常能搞到一些新颖的选题。而我们这些人就常常觉得上研究生这3年似乎给自己定了型,思路非常窄,对本专业之外的东西了解得非常少,出版社交给的任务完成起来甚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更糟糕的是,由于你是硕士毕业,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刚工作时我的压力就挺大的,每天就想着怎么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更好。另外一个障碍就是,当你虚心向其他同事求教的时候,他们大多会觉得你本来应该会,因为你是硕士生。

  我想我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才真正在现在的工作中达到入门和成熟起来,而在经过这么久的实际操作后才发现,当初读研时学习的那些理论大多都太陈旧,跟实际工作的要求差别非常大。

  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

  记者:李院长,您是长期做培养研究生工作的,相信“读研到底值不值”这样的问题您也有耳闻。您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议论,同时也请您谈谈您的观点。

  李君靖:的确,这个问题不仅有所耳闻,而且我们研究生院的老师们也对这个话题进行过讨论。

  会出现这种讨论我想主要原因有这么两点:一是今年起全国有17所试点高校开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就是打破原先的统招、自费之分,研究生全部要“交费上学”。另外我国的高校连年都在扩招,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太大,很多人毕业后选择读研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但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发现他们的工资薪酬也很难达到预期值。

  记者:那今年郑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情况如何?您觉得有没有受到现在这种讨论的影响?今年的报名情况跟往年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李君靖:目前看没有影响,今年报考郑大的总人数是13592人,比去年还多出了将近1600人。除了人数上的增多,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热门专业依然热门,法学、经济、外语和新闻仍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报考的考生中本科学历的比例在逐年稳步上升,这也会提高我们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记者:从报名情况来看,如您所说,热门专业仍然热门,其实我们看看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几乎全是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也说明我们大多数同学仍把毕业后能找一个好一些的工作单位作为考研的第一目的。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以学科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而他们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似乎对此要求并不高?

  李君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说明目前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方法可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诚然,对于很多实际工作来说,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那些内容显得确实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一些工作可能本科生更适合去做。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我们的培养定位,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希望在学科研究和科研创新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他去做学问、搞研究;而对于那些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要参加实际工作的学生,我们就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在认识论、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思辨能力。我想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会更加出色。

  读不读研应视个人情况而定

  记者:张老师,经济学上最讲究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作为经济学博士,您能不能从成本的角度给我们谈谈读研到底值不值?

  张兴茂: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放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来认识才会比较清楚。

  我们首先来谈一谈为什么会有读研是否值得的讨论,由于研究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加之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所以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费用的支出水平,即研究生教育的逐步“自费化”将是大势所趋。这对于缓解国家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有效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益的。同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者”,由于支付了部分教育成本,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自然促使考生在是否考研的问题上,增加了成本——收益的衡量,亦即读研是否值得的问题。这对研究生教育的“供给者”——高校及其导师们形成了压力,有利于增加高校之间为提高办学水平的竞争,有利于国家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另外,随着近几年高校学生数量的扩招和导师队伍的扩大,带来了考生来源多元化、教师工作量增加、导师队伍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因此,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增加了考生在是否报考时的疑虑。

  记者:您只回答了争论产生的原因,但就我们的读者而言,他们似乎对个体是否读研更感兴趣。

  张兴茂:至于就单个考生这个微观层面而言,是否值得考研读研,我觉得不好一概而论。这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需要、考生自己的专业和个人志向。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比如,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工,那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不一定非得考研,因为社会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更好地发挥自己能量并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某些更多地需要“关在书斋里去做的学问”,比如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实践);而某些高新技术的学科领域,没有较为厚实的知识积累,缺乏实践经验,是很难站在学科前沿的。它需要较多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较高的受教育程度。

  当然,在这里,个人志向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否考研,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好在市场经济为每个人提供了通过“试错”过程找到自己合适岗位的机会。但就国家这个宏观层面而言,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无疑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⑤4

  □本报记者赵振杰刘竞本报通讯员南召荣

  张兴茂

  李君靖

  陈瑶瑶

  王业

  李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