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慢作为”也要追究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7:57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最近有两条新闻引起笔者的注意。一条是,11月16日和17日,4名福寿螺患者将北京市卫生局诉至法院,称其在接获疫情信息报告后长达1个多月的时间里,未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立案调查、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其不及时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行为违法。另一条是,19岁的兰州农村青年白荣晖,罹患重病无钱医治,其父于7月17日给甘肃庆阳市市长写了封求救信,但却没有结果。8月3日,白荣晖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事后查知,这封已经由市长作出批示的救命信,竟然在市委办公室“搁置”了20天。

  两条新闻,内容虽不同,反映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近些年来,随着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各方面监督力量的增强,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遏制,但不少机关反应迟钝,做事拖拉,决策出台慢的官僚作风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不作为”现象虽日趋减少,“慢作为”现象却日益突出,更严重的是,有些部门似乎已经对其习以为常,要不是被告上法庭或闹出人命,相信这类现象也不会引起太大关注。

  在笔者看来,“慢作为”相对于“不作为”,危害更大,也更值得警惕。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总要在几个部门之间往返几个来回才能办妥。为解决群众办事难而成立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在有些地方只是一个“传达室”,“只挂号,不看病”现象突出。而对企业来说,政府机关的“慢作为”会直接增大其管理成本,不久前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投资环境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杭州,企业每年只需八天的时间和政府接触,而排名靠后的20多个城市,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将近三个月,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可想而知。

  政府部门之所以“慢作为”,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快不了”,不少部门职能交叉,繁文缛节多,办事手续繁琐,效率当然快不起来。二是“不愿快”,少数部门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寻租的资本,以“慢作为”谋一己之私利。若想快点审批,快点盖章,少不得上上下下的“打点”。三是“不用快”,“慢作为”出了问题,大家忙于“救火”,事后的追查常常不了了之。像此次救命信搁置一事,处理结果也不过是个别人调离工作岗位。既然可以不用或很少为自己的“慢作为”负责,改进的动力不足,行政效率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那么,如何让相关部门的反应不再迟钝,真正把公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除了在政府内部摒除官僚作风,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决策效率,建立追查制度之外,还需要更多敢于为自己的权利“较真”的公众。如果多一些人盯着不及时履行职责的部门不放,相信政府机关的“慢作为”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