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均GDP见证常州“实力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9:11 常州日报

  (上接A1版)制定并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和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50个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信息、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增长的发展格局。

  以“加快利用外资、加大民资投入、加速园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加”工程在各地如火如荼,看现场、看企业、看项目,比速度、比力度、比形象,你追我赶,敢于竞争

,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成为全市冲刺小康的精彩注脚。

  一系列发展新战略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常州综合经济实力,使常州经济发展底气十足。今年前十个月,全市财政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221.1亿元。

  经济发展谋求“新”

  ■亮点回放■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

  拥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1200家,约占全市制造业企业30%%

  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去年达到5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以高新园区和六大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的科技产业板块逐步显现

  ■冲刺行动■曾经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奇迹而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的常州,在全面创新的号角声中展开了一幅全新发展蓝图。

  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骨干力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新科电子的数字化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液晶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常州北大众志网络有限公司自主研发CPU芯片的网络计算机,在多媒体处理、网络通讯、个性化设计上已超过国外公司,而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千红生化开发的胰激肽原酶填补了国内酶制剂产品的空白,成为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截止到去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

  创新是小康路上的动力,是法宝,更是保障。回眸过去,创新始终贯穿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渗透到了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常州今天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创新,未来常州在高平台上实现大跨越也将依靠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抉择。仅今年,市委、市政府就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众多著名大院大所大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智本”支持。而富有创新意识的常州企业家也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明天的“常州制造”必会走上“常州创造”之路。

  在不久前结束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范燕青明确表示,未来发展中常州将扎扎实实做好“五大创新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用“创新”迎接未来。

  高扬创新大旗,常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深深划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加速发展轨迹,为常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聚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力求“实”

  ■亮点回放■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8万人,增加就业人员10万人

  深入推进“结对帮扶”工程,开展“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极大改善了茅山老区及经济薄弱镇村生产生活条件

  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达到97%左右,全市95%以上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仅去年就新增绿化面积超过1600公顷

  ■冲刺行动■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人均GDP是全面小康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的第一项指标。市委书记范燕青多次强调要“围绕目标达小康,跳出指标争达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在GDP增长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让普通百姓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和福祉。

  在小康接力赛中,常州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放在第一位。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建设一个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康社会,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富民,不仅要富市民,更要富农民;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不仅要政府帮助致富,更要自主创业致富。各地将“富民工程”的主攻方向选择了最难的农民增收上,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帮扶富民“六管齐下”。

  实现百姓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同时,我市不断提升GDP的绿色含金量,强势推进“环境小康”。正如市长王伟成在建设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上所提出的,要建设一个“水是清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景是美的,晚上睡觉是宁静的,每天空气是清新的,城市空间是绿色的,居住环境是优美的,在常州生活是舒适满意的”生态常州,使“国标”和“民标”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同时达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