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内巴氏奶遭遇内忧外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9:38 南方日报

  复原乳充鲜奶仍难杜绝,洋巴氏奶又悍然杀到

  国内巴氏奶遭遇内忧外患

  国家对“复原乳”须明确标识的规定已实行一年多,但至今市面上除了包括达能在内的三两家企业的产品有明文标称外,其余企业还是不见动静。相对的,却是奶粉进口数量

的不断激增。在昨天于上海举行的“巴氏杀菌鲜乳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揭开了复原乳生产的内幕,并同时指出国际洋巴氏奶抢滩中国给国内巴氏奶带来的新挑战。

  内幕

  牛场拉进奶粉拉出生鲜奶?

  在今年中国奶业协会在包头举办的中国第二届奶牛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国办24号《通知》(即《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发布后,复原乳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这一说法今天却遭到王丁棉的明确反驳。

  王丁棉质疑,据他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一些大品牌企业的一些加工厂每天生产产品总量达650吨,而他们实际上从奶农手中收购而来的生鲜奶则只有250多吨,那400吨的奶源缺口从何处冒出来?用什么去作了补充?

  他还透露,在此之前曾经有人向其反映,在《通知》下发前那段时期,有个别企业偷偷加工还原奶的手法“高超”,他们竟然把奶粉直接拉到牛场里去进行还原,然后用奶罐车一车车地往加工厂拉送,给人的表面印象就是拉回的都是生鲜奶。

  专家

  以糠氨酸鉴别还原奶不科学

  《通知》规定清楚,为什么难获预期效果?王丁棉认为,关键在于缺乏过硬的检测手段和监管措施不力、监管方向不对头。

  “作为技术配套措施而由农业部所制定和公布的《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许多缺陷,从实用性、准确性和标准适度性来说,它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手头上就有一份广州某企业直接从奶牛乳房挤下并立即送检的糠氨酸检测报告,该批次送检样品是分别从三个不同地区的奶牛场随机抽样了27头份进行检测的,就是在100%未经过任何的受热加工的情况下,他们的糠氨酸含量照样超标。该27头份的平均值均超标9.5%以上,最高值竟达到12%。据了解,连一些大企业的UHT奶被检测出的糠氨酸含量都远远超过农业部所规定指标的1倍以上。”

  “有关资料表明,检测还原奶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并不只有糠氨酸检测这一种,糠氨酸的检测用途也并非仅仅专门用来判断是否使用了还原奶。而它更为直接更大的作用是用在对牛奶受热程度的检测和判断。即使在100%未使用还原奶的情况下,但只要出现有过长过高或多次的热处理,巴氏牛奶或UHT奶的糠氨酸也必‘超’无疑。对牛奶糠氨酸检测的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及其不稳定性,已遭到乳品企业及食品界人士的质疑。”

  王丁棉指出,检测奶制品是否含有还原奶的方法还有多种,建议可以通过10多个指标检测来作出综合的判断。

  建议

  双管齐下钳制还原奶

  国办24号《通知》的基本精神是对还原奶进行遏制和尽量少用,因此要求使用了还原奶的生产企业,须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王丁棉认为,政府将监管方向定在产品加工的下游方向,这种备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空当,它有赖于生产企业的诚信与自觉性及政府的监管力度,是靠不住的。例如有某一家乳品企业它购进了许多奶粉,且都用于还原。但这家企业所生产的品种很多,其中包括不需要列入《通知》指定“复原乳”标识范围内的乳酸饮料、炼奶等产品。事实上,这家企业在酸牛奶、UHT奶甚至是巴氏奶中都使用了大量的还原奶,而政府对此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或技术将其检测出来,这些还原奶产品最后得以明目张胆摆上货架销售。

  王丁棉建议,在实行还原奶标识制度及备案制的同时,还应加上新鲜奶源收购备案与公示这一条,实行双管齐下,共同钳制和打击还原奶,迫使还原奶逐步退出市场,把市场还给新鲜牛奶,从而保护广大奶农的根本利益,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市场

  洋巴氏奶抢滩中国

  国家遏制还原奶旗帜鲜明,那么,握有新鲜王牌的巴氏奶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呢?王丁棉不无担心地提醒,巴氏奶阵营须练好内功,迎接更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如今的奶产品市场,绝对是UHT奶和乳酸饮料的天下,他们靠什么赢得消费者?乳酸饮料无非是靠酸酸甜甜的风味吊住了消费者的胃口,而UHT奶则利用调配来迎合消费者贪香的味觉。其实,巴氏奶最大的卖点正在于它纯天然的清香口感,遗憾的是,许多巴氏奶生产企业在加工中亲自毁掉了这颗重磅“砝码”,“自废武功”。

  王丁棉透露,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在生产巴氏奶的加工过程中采用了过高的加热杀菌温度,把那天然的牛奶芬香味全给毁掉了。据了解,目前使用72℃15秒这一传统的巴氏奶杀菌工艺技术的企业很少很少,甚至85℃的也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采用的都是120℃的“超巴奶”杀菌法,令生鲜奶丧失天然风味。另外,一些生产企业所收的原奶在进厂之前存放的时间过长,低温存放条件不能保证,也令牛奶风味大打折扣。

  而巴氏奶的竞争对手和阻力还不单是来自UHT奶的香浓和乳酸饮料的酸酸甜甜,它更大的威胁是与自己同一品类的外来“洋巴氏奶”这一劲敌。

  据了解,日本乳业巨头之一明治乳业公司将在本月下旬首次将保质期为15天的巴氏奶向中国上海出口。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的巴氏奶市场已不再是由国内的巴氏奶生产企业所独家垄断了。现在,日本的巴氏奶进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东南亚邻近国家的巴氏奶也纷纷觊觎广大的中国市场,随时准备挤进来。从此,国产巴氏奶不仅要继续承受内忧,还得分心面对外患,的确是更大的新挑战。

  王丁棉认为,国产巴氏奶企业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内功修为,从技术层面来说,首先应该将巴氏奶的加热杀菌温度降下来,把牛奶的纯天然风味恢复起来,重新赢回消费者。不然,原本属于你的那一份市场,也许不仅会被UHT奶、乳酸饮料抢去,还可能给洋巴氏奶占走。

  本报记者周照

  图:

  吴伟洪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