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昌岗路到洛溪桥 8分钟车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9:45 南方新闻网

  昌岗路到洛溪桥8分钟车程

  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今日试通车,有望缓解广州大桥、广州大道交通压力

  东晓南路放射线

  北起内环路,南接外环和洛溪大桥,高架桥面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通行速度每小时60公里。

  二期工程包括高架桥和地面道路两部分,其中高架桥工程为全长3.1公里的东晓南路主线高架桥、新滘南路立交、主线高架桥上下行匝道工程三部分。地面道路工程包括新建南泰路,打通东晓南路与泰沙路的交通连接,拓宽现有高架桥上下匝道位置的道路及97中学路段道路,加铺地面沥青混凝土道路面层以及新建人行天桥、改造港湾式公交车站等。

  本报讯(记者方夷敏实习生康殷通讯员卢绍琨朱学权)广州将新增一条中心城区直达番禺快捷通道:广州市海珠区南北主干道——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主线工程将于11月30日建成试通车。市民上海印桥后即可一路走高架桥直达洛溪大桥,从昌岗路到洛溪桥仅需8分钟。

  据介绍,此路将有效缓解广州大桥和广州大道的交通压力。同时,东晓南路放射线与城市快捷路新滘西路的连接点东晓南——新滘西路立交匝道及地面道路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争取尽早完成。这是广州市规划建设七条放射线中的第六条。

  二期工程高架桥全长3.1公里

  今日试通车的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包括高架桥和地面道路两部分,其中高架桥工程包括全长3.1公里的东晓南路主线高架桥、新滘南路立交、主线高架桥上下行匝道工程三部分。

  主线高架桥北起昌岗立交一期工程,南连南洲立交高架桥二期工程预留主线接口,同时沿主线高架桥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条上桥匝道和下桥匝道。高架桥面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通行速度每小时60公里。桥上有三个匝道,分别通往地面道路、新滘南路东、新滘南路西。

  新滘南路立交分为三层交通,包括提供车辆转弯及直行功能地面层、东西方向的新滘南路直行地下通道、南北方向的东晓南路直行高架桥及其匝道。

  地面道路工程主要是对现状道路的改建和扩建,建设中的东晓南路放射线地面道路为双向六车道,行车时速40公里,全程共设12个路口,具体工程包括新建南泰路,打通东晓南路与泰沙路的交通连接,拓宽现有高架桥上下匝道位置的道路及97中学路段道路,加铺地面沥青混凝土道路面层以及新建人行天桥、改造港湾式公交车站等。

  海印桥至番禺一路高架桥

  由于东晓南路放射线北接内环路,南接外环和洛溪大桥,因此今后市民开车上海印桥后,即可一路走高架桥直通番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大桥和广州大道拥挤的局面。

  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取道广州大桥和广州大道前往洛溪桥,不塞车也得花上半个小时,现在从昌岗立交上东晓南路放射线后,只要走一小段南洲路即可到洛溪桥,走完全程最快只需8分钟。

  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东晓南路放射线既是广州市内外环间快速连接道路,又是市区通往广东南部地区的放射线道路,建成后将使内外环及南部城区城市快速道路、主干道网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起到快速疏解进出市区车流的作用,提高了南部地区整体路网的交通能力,在广州市内外环及南部交通路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市民担忧

  洛溪桥拥堵会加重?

  有关部门表示路网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分阶段进行

  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主线通车后,市民既可选择走广州大道、广州大桥直达洛溪桥,也可从海印桥上东晓南路放射线取道南洲路到达洛溪大桥,因此同一时间到达洛溪大桥的车流量将会有所增加。

  有市民担心,在广州大道交通堵塞有望缓解的同时,洛溪大桥交通堵塞情况会不会更严重?家住广州碧桂园的胡小姐说,“现在洛溪桥只有双向4车道,已经天天在塞车了。这条路通车后,走洛溪桥的车更多,以后岂不是更加塞车了?”

  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东晓南路放射线通车后,洛溪大桥车流量会随之增加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已考虑到,但车流量具体会增加多少,是否会造成洛溪大桥堵塞更为严重,还要待东晓南路放射线建成通车后才有结果。同时他表示,市民往往抱怨“一段路修好了,另一段路又堵住”,但路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阶段逐步进行,目前只能首先解决广州大桥和广州大道的拥挤问题。

  制图/吴山

  图表略,详见报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