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 > 正文

无病染"恐艾症"差点跳下31楼 专家:应心理治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1:11 中国新闻网

  明日(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昨日走访广州一些医院,艾滋病专家称,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恐艾症”,范围已由过去的高危人群扩散到普通人群,用一位“恐艾者”阿磊(化名)的话说就是“一批人恐完了,下一批又来了”。这引起了医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个案”专家级恐星“从深圳”恐“到广州

  毕业于某重点大学的阿磊,原先在深圳有一份好工作,事业、爱情都很顺利。4个月前,阿磊与一个女孩发生了“一夜情”,过几天后开始喉咙肿痛、淋巴结发炎,从此,他就过起了“恐生活”。他四个月间从深圳“恐”到广州,想不开差点从深圳31层楼上跳下,尽管做了3次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可还是坚信自己感染了只是“没查到”。他打遍全国专家电话,甚至包括香港专家,得到的回答都是:“你没事,高危行为3个月后检测是阴性的话可以99.9%排除。”可他却偏执地认为,自己万一就是那“0.1%”呢?

  阿磊在网上结识了一大堆“恐友”,加了四五个QQ群,每天在网上一起恐。他搜索了大量艾滋知识,讲起来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自封在“恐友”中算得上是“专家级恐星”。他说这些“恐友”文化素质一般都很高,“人太聪明了,就会本能地想很多东西”。后来,阿磊有了第二次高危行为。一个月前,阿磊在同事的怂恿下去做了“推拿”,他在一周后便出现高烧、头痛症状,这下又把他吓坏了。虽然他没有与小姐发生关系,不可能通过性传播,但他无法排除血液传播。前几天去做检查,结果呈现依然是阴性。现在的阿磊辞掉了工作,在广州租了一间房,晚上常会失眠,白天就躲在房间里抽烟、上网,或者到“红丝带之家”找义工聊天,他在等待下一次检查,没事的话就与女朋友结婚。

  “现象扫描”医院踩破脚趾也担心“恐艾症”愈演愈烈

  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蔡卫平的网上诊室,平均每天都有五六例类似咨询,只有少数是真正感染了艾滋,多数是“忧心忡忡的恐艾者”。早在5年前蔡卫平就在报纸上首次提出“恐艾症”的问题,随着

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几年后果然“恐艾症”越演越烈,“以前‘恐艾’主要发生在高危人群,现在对艾滋病的恐惧已经扩散到普通人群,没有高危行为的人也开始自危,可说是‘人人自危’了”。

  陈先生前不久去了一个娱乐场所,一个小姐在他脸上亲了几下,当时他脸上只有一两个小痘点,不痛不痒没破损也没发炎,但他担心“由此患上艾滋病”。他曾找全国著名艾滋病专家桂希恩教授当面咨询过几次,被告知完全没有问题,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一个多星期后,他发觉右下腹有点痛,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慢性阑尾炎。但他还是放不下心,又找了好几个国内有名的专家咨询过几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传染的可能”。

  王先生两个月前去医院看病,当时穿凉鞋,脚趾头外露。医院人多,不小心脚趾头被踩,当时把趾甲踩裂了,出了很多血。单位门诊为他作了简单的处理,护士也没有包扎。王先生想起这事有些后怕,“不知道踩我脚的人有没有艾滋病毒,万一通过脚上的血液进入到体内,我会不会受到HIV感染?要不要到医院去查一下HIV抗体?”

  “专家释疑”相信科学检测切勿“对书生病”

  广州市八院院长唐小平教授表示,“恐艾”是一种心理障碍,往往发生在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身上,他们过去可能有过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吸毒等,怀疑自己感染就把艾滋症状往身上套。

  对此,蔡卫平认为,恐艾症的增多折射了当前艾滋宣传的正负两种影响,由于艾滋知识的普及,有高危行为的人警惕性增强主动来检测,这是好事,但有不少人拿到“阴性”结果后依旧恐慌,甚至发展为心理变态,影响到家庭、工作和生活,那就是“对书生病”了。

  “艾滋症状没有特异性,不能单凭症状判断是否受到HIV感染,多数咨询者只有个别没有意义的症状,且感觉的多客观存在的少(如发热、皮疹),症状发生时间相差极大。因此这些症状对于判断是否急

性感染毫无意义。高危后3个月检测阴性就可以基本排除感染,6个月后就可以100%排除”。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造成恐艾症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市民对艾滋病传播方式途径不甚了解。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由粘膜接触到血液感染几率仅为0.09%,由于深部扎伤感染HIV病毒几率低于3‰,HIV更不会通过间接接触而感染。

  “治疗方法”艾滋病已非绝症不必杯弓蛇影

  唐小平和蔡卫平都表示,“恐艾者”除了去做检测,最主要的还是解开他们的“心结”,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一名经常与艾滋患者及“恐艾者”打交道的义工也表达了相同想法,她认为“消除恐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心理问题”。(来源:南方日报;作者:张蜀梅 王分枝 孔庆芬 张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