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淑云:每个孩子都是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2:02 生活报

  婚后半个月,就抱养了一个弃婴,从此,与12个弃婴结下了母子情缘。当年的新娘如今已经69岁,她叫张淑云,是我省勃利县勃利镇新华街居民。11月15日,记者来到张淑云家进行采访,慈眉善目的张妈妈满头白发,因患病坐在炕上休息。话题就从她结婚时说起了。

  那是1957年农历二月初二,刚满20岁的张淑云和大她三岁的勃利县亚麻厂工人孙文龙结婚了。婚后半个月,张淑云到乡下表姐家串门,没想到却抱回了一个活生生的“大女儿

”。

  表姐家东屋的男人不久前死了媳妇,撇下了几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女儿还不满周岁。听表姐讲,那男人在媳妇死后,脾气变得很暴躁,性格变得很冷酷,经常为一件小事打孩子。小丫头有一天尿炕,被那男人抓起来从南炕扔到了北炕,差点给摔背过气去。这还不算,他竟还要把小丫头送人,说没人要,就掐死她。

  张淑云动了恻隐之心,尤其见那孩子模样生得可爱,抱在怀里就不忍放下。想起自己娘家嫂子一连生了三个男孩,很想再生个女孩,张淑云便和表姐商量把这可怜的孩子抱回去给嫂子养。把小女儿当累赘的那个男人立马同意。

  可是事与愿违。张淑云把孩子抱到娘家嫂子那里,嫂子说什么也不要这丫头,人家想要的是自己亲生的。返回乡下送孩子,孩子的父亲也坚决不要,这可难住了张淑云。没办法,只好抱回家,准备先伺候几天再寻个好人家把孩子送出去。

  这一抱回家伺候不要紧,这孩子就再也走不出孙文龙和张淑云的视线了,夫妻俩越发地喜欢上她,从此,这女孩就落户到了孙家。看到孩子吃饱后在睡梦中露出甜甜的笑容,张淑云总会俯下身去亲她的小脸蛋,抚摸她细嫩的小手。而孩子也似乎读懂了张淑云满是爱意的眼神,在醒后也咿呀地和张淑云搭着话。虽然家里添了一个小家伙,每天忙个不停,但是夫妻俩很快乐,给大女儿取名孙连凤,小名带小。

  孙文龙也是很喜欢孩子的人,每天下班后,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向孩子,逗逗小家伙。据孙文龙说,他还曾主动向妻子提出不要自己的亲生孩子的想法,怕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会影响对养女的感情。因此,两人到县中医院找到张淑云的舅舅孟广波。孟大夫劝他们夫妻好好想一想,这可不是一时冲动的事情。第二天,夫妻俩又很诚恳地去了,是孟大夫帮助他们做了绝育。

  非常遗憾的是,长大后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大女儿孙连凤却在21岁那年上吊死了———自认为下乡返城无望而寻了短见。张淑云对记者说,大女儿的死对她的打击太大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意乱神迷不能自已,到处疯跑,经常被人送回家。

  孙家成了“家庭福利院”

  张淑云自收养第一个孩子后,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她心地善良,便接二连三地把孩子送到她家。这些孩子大多是私生子或是因为家庭贫困养活不起才被遗弃的,可她都一一收下。张淑云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记忆略显模糊,她称50年间陆续收养了12个孩子。现在,腿有残疾的大儿子孙连福一家三口、离婚的二女儿孙连青一家两口及还在上学的最小的孩子同老人们一起生活。小儿子孙连波两口子和岳母住在一起。

  在收养的12个孩子中,大女儿21岁时自杀死亡;因患感冒、肺炎等病死了一个男孩;吃二米饭呛着,噎死一个女孩;因事故死了一个男孩;打青霉素过敏死了一个女孩;因为实在养不起转送别人三个女孩,她们现在年龄也都在三十五六岁左右。目前在身边儿的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

  提起那些年带孩子的辛苦,孙文龙和张淑云感慨万千。收养大女儿时,家境还算宽裕,张淑云不会伺候孩子,请来娘家妈妈帮忙照看,没感觉到有多累。家里孩子陆续多了起来,娘家妈妈很是想不通,回家去了,重担就落在孙文龙和张淑云身上。

  他们两人住在勃利县新起街一间低矮的房子里,最挤时四个孩子头脚倒置分别放在两个摇车里悠,有时候晚上就和衣抱着孩子睡觉。不是这个哭了,就是那个叫了,忙得夫妻俩有好多年晚上都不能睡个囫囵觉。暖瓶和奶瓶常放在炕上,孩子醒了,随时抱起来喂奶、把尿。两人还明确分工,张淑云抱最小的男孩睡觉,孙文龙负责最小的女孩。实在困急了,就将孩子放在两腿之间,孩子一哭,闭着眼睛晃着腿哄孩子直到安静下来。

  他们投入的精力是超乎寻常的,而投入的金钱也是无法计算的。养活一个孩子还好,买些炼乳,养个奶羊就可以填饱孩子的肚子。可是随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增加,不免让上世纪60年代每月仅有几十元工资收入的孙文龙和张淑云夫妻俩捉襟见肘。工资开出来,要先把孩子的奶粉备足,可这样,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了。两人就采来椴树叶、榆树叶、玉米叶等,加少许玉米面熬成稀糊吃。孩子喝的奶粉也是冲得稀稀的,由于营养不良,动不动就生病,还要到医院打针吃药。奶粉断顿的时候,孙文龙和张淑云就将高粱米用开水烫一下,泡软,到邻居家的碾盘上,将高粱米碾碎,再用白面箩筛过,将高粱细面炒熟或者用开水冲成糊,一勺一勺喂养孩子。孩子身上穿的,则是街坊邻居给的百家衣。为了维持生计,张淑云烤过玉米、卖过菜,还卖过衣服。

  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生活难题,四十多岁的孙文龙提前在工厂办理了病退,在县城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部。渐渐地,家里生活有了好转,还盖起了60平方米的住房。二女儿、大儿子、小儿子也相继成家。

  可是近十年来,孙文龙的修理部生意日渐冷清,从原来每天收入几十元减少到现在的几元钱。张淑云则重新走出家门,靠捡垃圾贴补家用。大儿子和儿媳没有工作,也天天出去捡垃圾。离了婚的二女儿也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二女儿身体有病,干不了活,靠娘家人养活。

  环顾孙家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旧洗衣机是人家给的,早已不能使用,当成箱子装了破烂;所谓的冰箱根本通不了电,唯一的电器是电视机,怕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只能收两三个台的节目。张淑云和孙文龙,劳累了近五十年,什么也没攒下,“这辈子就攒下这几个孩子”是他们两人共同的骄傲和自豪。提及收养孩子的困顿,老孙憨憨地笑了笑说:“不稀奇,比我们苦的人多着呢。”老孙说他曾经捡过乡下一个公社的一箱子卖亚麻所得的钱,都物归原主了,“我这人不看重钱”。张淑云也喃喃道:“就是为了救一条条小命呗。”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面对有些人的猜测、讥讽和嘲笑,他们都不予理会。而他们的善举却感动了许多人,得到了好些人的物质帮助。县民政局、新华街道和学校也对孙家的孩子给予诸多照顾。县政协副主席王秀英、个体户程晓娟等都以个人身份对张淑云给予了特别资助,令老人感激不尽。

  每个孩子都是宝

  张淑云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对他们呵护有加,从来也舍不得打他们一下:“打他们干啥呀,他们都是苦命人。”这一点,很多家长都做不到。

  天有不测风云。她的大儿子孙连福9岁那年,腿突然瘸了起来,最后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于是,夫妻俩背着大儿子到外地看病,去了两趟牡丹江医院,怕孩子疼,没舍得让孩子做手术;又去了佳木斯一家医院,在大夫的忠告下才下定决心给孩子做了手术。无论是到哪一家医院,夫妻俩都在背上孩子的同时,还背上托人才买得到的豆油,送给医生。大儿子手术后,虽然能走路了,但还是落下了残疾,给孙家带来了沉重的外债。

  二女儿孙连青是张淑云在县人民医院捡的,比大女儿小七岁。1964年,张淑云领着大女儿到医院打针,听一位护士说产科病房里有一个女婴,被家人遗弃六七天了,没人要。张淑云看到那女婴才三斤多重,小脑袋只有土豆大,没有头发,没长指甲,顿时眼中潮湿了,她毫不犹豫地把那女婴抱回了家。孙连青就是在张淑云和孙文龙的精心喂养下,才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了。

  孙连青还向记者讲述了她另一次起死回生的经历。她6岁那年,家里每天三顿以西葫芦和玉米面做粥充饥。小孩子不爱吃,就跑到外面玩了一整天才回家,晚上回家喊饿,待坐到饭桌上要吃饭时,突然两眼一黑,身体一栽昏倒在地。爸爸孙文龙连忙把她送到医院看病,大夫查来查去,结论是孙连青是饿得昏了过去。在医院里,爸爸给她喂了点水,好心人袁玉国送给她一些吃的,她吃了后,活了过来。

  张淑云家所在地的一位81岁的老人家很清楚地记得,张淑云“像老抱子(母鸡)似的”看护着自己的孩子。大儿子手术后,腿有了残疾,小朋友欺负他,张淑云就去找人家家长理论,甚至和人家吵起来。街道为此还做过邻居的思想工作,要他们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歧视收养的孩子。

  在张淑云收养弃儿的过程中,因病或意外失去了五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离去,对她都是不小的打击,她就是爱孩子,这是解不开的情结。儿女们长大成家后,她也惦记着这个牵挂着那个,几天看不到就想得不行。孙子、外孙子一样善待,邻居老太给她大黄米面馍,她也一定要和孩子们共同分享……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