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沪语小说能看,也能“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2:39 新闻晚报
□特派记者焦晓虹深圳报道 制图邬思蓓

  昨晚,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传出消息,上海话的拼音方案浮出水面。“淘浆糊、戆兮兮、坏来死”有了统一写法,原本有音无字的“钝钝侬”也变成了白纸黑字。专家表示,“方言文学是种可以直接给人‘听’的文艺”。

  “笃一笃”敲定写法

  普通话里“嘲讽你”,沪语怎么说,怎么写?原来是“钝钝侬”;形容水喷出来的沪语则是“水飙出来”;形容“文火慢煮”的沪语书面语是“笃一笃”。

  昨天,经学者们数小时的激烈讨论,拼音方案和沪语书面化方案终于浮出水面。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方案是第一式,以国际音标为基础的方案是第二式,“这套方案考虑到汉语拼音的普及,兼顾到英语。”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说,这将是上海话语汇数码化的基础。今后,用沪语的拼音方案,能轻松将沪语词语输入电脑。

  会议还规定了一些常用字书面语的写法,如:戆兮兮、坏来死、淘浆糊、混腔势、扎台型、刮三、小八腊子、腻心八腊、斩冲头、退招势……

  专家说,制定标准后,就是如何推广的问题了。

  沪语小说“听”出味道

  “我撩起袖子看手表,辰光只有四点三刻,转去吃夜饭末忒早,再去看朋友末忒晚,想起美琪大戏院有一只片子弗曾看过,还是去看一场电影吧。”

  一段洋溢着浓郁老上海气息的文字,让昨天的会议“热”了起来。此文节选自20世纪40年代,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用沪语写的一篇小说《三轮车》。倪海曙在后记中写道,方言文学是一种可以直接给人“听”的文艺。

  “目前,在网络论坛上,绝大多数网友都表示支持方言文学,他们说,这是生活原生态的零距离接触。”清籁吴语论坛的版主祁嘉耀对记者说。

  不少专家说,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方言文学值得传承。

  阿拉在“创造”新派沪语

  “阿拉在‘创造’新派沪语。”这是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刘民钢的一个观点。他说,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是上海话,可他们也同时接触到了普通话。孩子在成长中,除了和父母交流外,更多接触到的是电视、电台、DVD等,在媒体的影响下,普通话的影响远大于方言。

  他就此推论,孩子们从小就建立起普通话是权威方言的观念,是他们的“基础方言”。之后,他们用普通话音系推断上海方言,形成了自己的新派沪语。

  日本立教大学经济部吴悦教授说,新派沪语,是上海年轻人的语言,最具活力。

  语言“势利”上海话依然强势

  今后,沪语发展、承继如何走向?

  上海历史博物馆薛理勇说,上海方言依然强势,因为语言是很“势利”的。在二三百年前,苏州是吴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苏州方言被公认是吴方言的代表,于是“上海人以能讲苏州话为荣,犹如俄国宫廷里以法语为官方语言一样”。

  他说,现在,上海是吴地,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沪语则成了吴方言的代表。大多数“新上海人”在努力学习上海话。

  薛理勇预测,截至目前,沪语还是一种强势的语言,它不可能衰退。

  沪语小说《三轮车》(精彩节选)

  刚好一部空车子勒拉踏过来,我装出一副老上海格样子,神气活现格话:“三轮车!”车子踏过来哉。

  “先生!到啥地方?”

  “美琪大戏院。”

  “哦,去格去格。”

  “几钿?”

  “阿拉弗讨侬虚头,三千块。”

  “瞎三话四,侬路认得(阀)?”

  “侬话几钿?”

  “一千五!”三轮车夫踏孜车子跟勒我后头,眼仔几步路,笑嘻嘻格说:“好!我踏侬去!”

  【会议趣闻】

  “弹街路”错成“蛋咯路”

  “我们就生活在蛋咯路上。”这句话出自一名家之手,实在令人发噱。”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褚半农说,正确写法是“弹街路”。

  褚半农说,“街路”是过去吴地人对街、街道的称呼,它的特点是用拳头般大小的石卵子铺成的。因为路面不平,车子走在上面“弹跳”而发出的。人们就把这种由小石块铺成,路面不怎么平的街路叫做“弹街路”。

  学习沪语舌头加牙齿

  为了让沪语学习者形象化地理解上海话的发音方法,来自日本立教大学经济部的吴悦教授整理出一套独特的“口舌法”,即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口腔开合的大小、舌头与牙齿是否接触来掌握上海话的发音要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