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国科技外事会议召开 中国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0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30日电 据科技部消息,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致信大会,充分肯定近年来中国科技外事工作取得的成绩,勉励全国科技外事工作者振奋精神,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加快实现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和重点任务的战略转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会议是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面总结“十五”以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深入分析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科技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全面部署“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大局,取得三个突破,实现五个转变。

  一个中心,就是要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瞄准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努力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优势人才的吸引、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服务两个大局,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要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先导和带动作用,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同时,要在国家整体外交的格局下,以国际科技合作为纽带,增进我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为推动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提供服务。

  取得三个突破,就是要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方面取得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在战略目标上,从一般性国际科技合作,向以《规划纲要》为指南、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转变。二是在合作方式上,从注重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三是在合作内容上,从注重一般的学术交流、技术引进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转变。四是在合作主体上,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向政府引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转变。五是在任务确立上,从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向以《规划纲要》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战略转变。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在六个方面进行部署和安排。

  一是围绕《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双边、多边及区域组织的合作,形成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三是围绕国际合作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凝聚和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分享国际最新科技成果。五是配合外交和经贸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空间。六是围绕国家经济科技外交重大决策,建立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调研工作。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部门、地方协调机制,搭建好国际科技合作的大平台,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在有效集成国内科技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对外合作。同时,将进一步发挥行业和地方优势,促进政府和民间、多边和双边、产学研、“引进来”与“走出去”等合作渠道的结合,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和各类合作主体、各种合作渠道间的协调与优势互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将进一步加大与863、973等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与配合,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国际合作资金,不断提升国际合作资金使用效益。

  会议认为,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正处在非常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了科技外交工作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会议要求广大科技外事工作者在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拼搏奉献,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