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33 四川新闻网

  在现代这个靠实力说话的世界上,文化力在国家间综合国力对比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而衡量文化实力大小的动态评价机制也开始取代习惯中的静态描述方式,致使传统的文化比较优势正逐步让位于现实的竞争优势。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而,增强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文化话语权,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

  近代以前,不同民族间的社会交往相对较少,所以在判断综合国力的强弱时,人们更多地看重文化的比较优势。只要某个国家历史悠久,有世界级的文化巨匠和足够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么,这个国家就可称之为文明古国,就能在世界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彼此的形象好些或差些、声望大些或小些,一般不依重经济的抗衡和战争的较量,而是靠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做出各自的裁决。直到如今,尽管文明古国的辉煌大多已成历史陈迹,但人们仍不时在口头上和书本中屡屡提起,言语中充满无尽的向往和敬意。这就是传统的文化比较的魅力所在。

  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快速进展,人类社会走进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国家在科技进步、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比较优势。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日益在国际间经济、政治、军事竞争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如果一个国家能开发出成熟的竞争优势资源,就可以引领生产力进步潮流,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劲。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用非凡的文化创意,从核能的研发利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从博弈理论到高科技支撑下的大众文化风行,迅速扭转了文化的比较劣势,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竞争实力,演变成一支主导全球的文化力量,使其文化产品风靡世界。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这种竞争优势,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却难以形成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因而,很难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往往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一提起文化就回到过去,历数祖先的卓越超群,历数传统的源远流长,历数本民族文化怎样具有世界影响,而对于如何把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的文化竞争力,既缺乏认识,又缺乏行动。像那位永远沉湎于过去唠叨不休的祥林嫂,甚至是那个“老子也曾发达过”的“精神胜利”的阿Q。岂不知念叨多了,在博得几多同情和叹息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可怜和不屑。

  面对群雄并起、全球竞争的历史格局,任何满足于已有历史辉煌、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自我陶醉的做法,都是没出息、没出路的行为。赢得别人尊重、赢得自身话语权的惟一途径,就是要有融会中外、贯通古今、引领时代风骚的崭新文化创造。

  实现与时俱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历史性创造,需要一种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需要站在全新的时代高度上实现民族文化长足发展的战略设计。在这里,祖宗的遗产需要保护、继承和弘扬,但不能一味地在文史典籍的博大精深、古代园林的超尘脱俗、丝绸瓷器的绰约风姿、绘画戏曲的绮丽隽永上孤芳自赏。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精华都要勇于接受,但接受不是顶礼膜拜式的自我臣服,不能在亦步亦趋中成为别人文化的二传手。既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洋人,在寻访历史胜迹,解读先贤智慧之时,善于从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遗产中开掘新内涵;在采取“拿来主义”,感悟外来文化魅力的时候,善于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找到自己创新的路径,意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实施文化的超越。

  而赓续历史文脉,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和系统而务实的自我定位。要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最大限度地把原有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创造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培育全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大胆开拓,在文化宽广领域里探索尖端知识,营造最新创意,建立学术规范,引领时代潮流。从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解决面临难题、拓宽发展思路的创造活动中展现的智慧火花,创造出属于既能为13亿人民所认同又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让世人了解一个冉冉升起的新一代文化人充满活力的创新成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善于跨越一切人为障碍,敢于用自己独具感染力与亲和力的方式树立人类公认的文化标准,用全新的民族品牌推销国家的竞争实力,用崭新的文化形象展示民族的文化风采,奠定自己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应有地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