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绩考核不是“筐”(热风·扫描媒体 评点舆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1:42 人民网-华东新闻

  舆情走向

  矿难频发,能否靠政绩考核来遏制?把难题交给政绩考核,难道就能万事大吉?

  倘若政绩考核事无巨细,但结果仍不理想,恐怕就不是政绩考核内容的问题,而是其他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又见矿难频发的消息。有专家分析说,这是源于进入冬季,煤炭供需旺盛,在利润刺激下,煤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加之习惯性违章等突出问题。

  此话有一定道理,不过不太适用于我们。一年四季,只要在网络上搜索“矿难”,总能找到最新的事故新闻,区别只是事故地点、伤亡情况不同而已。

  为了治理煤矿事故,我们没少动过脑筋,没少采取措施。但重拳出击之下,矿难仍一而再地发生。

  再难治也总得治。比如,最近不少地方规定,将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将整顿关闭煤矿的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政府,并及时公布关闭矿井名单。

  从理论上而言,把安全生产列为干部考核内容无可厚非——也许,借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重视,能将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迅速贯彻落实下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在《求是》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政绩观的核心”。也就是说,维护安全生产,是各地政府的应尽责任。

  “政绩考核”之于“矿难”的威慑力,究竟如何?

  政绩这个词炙手可热,但是,政绩考核不是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一直以来,不少地方将多少社会、经济、文化难题交由政绩考核来平衡治理,结果如何呢?

  环保,早早就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还派生出“绿色GDP”这样激动人心的词组。虽然一些地方因此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保多有考虑,但是,环保概念仍然等同于生态公园、城市绿化、“花园式工厂”,环保意识仍然停留在纸面的统计数据上。替污染企业遮掩、维护其利益,还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环保亟需的是法治而非行政干预。一个本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有效解决的问题,却被不得已纳入政绩考核,自然复杂难缠。

  从某种意义上说,矿难与环保问题,如出一辙。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针对矿难频发,李毅中说,“该关的没关,地方政府心慈手软,结果导致安全事故一再发生”。岂止是地方政府的心慈手软,更有监督的不到位,法律执行的不到位。

  眼下的政绩考核包罗万象,除了环保和矿难,还有市场经济。且不说把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连企业上市、房价高低、企业工资涨幅、升学率之类本属于市场自我调节的问题,也纳入了政绩考核。但凡市场经济一遭遇难题,就自然而然地求助于政绩指挥棒。甚至,“幸福感”一词刚出现,就有地方领导表示,要把“幸福指数”纳入对政府工作的考核。

  还有些事,本就是地方政府分内的,也给提到了“政绩”的高度,比如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有的地方创新出不少“民意高速公路”,广播、电视一起上,手机短信和网络博客也作为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民意表达”。所有这些,都被当作政绩而加以宣扬。仔细想想,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原本就是政府责任。

  政绩考核如此事无巨细,甚至细致到大街上落叶扫净与否,但结果仍然不尽理想,倘若如此,恐怕就不是政绩考核内容的问题,而是其他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郝 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