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靠什么跻身世界一流(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2:3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靠什么跻身世界一流(特别报道)
徐立之近照从实验室到大学:小轮与大船

  记者:科学家当校长,优势在哪里,不足是什么,两种角色如何平衡和调适?

  徐立之:当一个科学工作者领导某项实验的时候,就已有了很多行政工作的内容。一个人做实验比较简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有研究生、有助手了,人越来越多,有人就

要有事做。在国外,研究经费都是一笔一笔申请来的,很多时间都在研究经费计划书,在做报告,还要管理财政。所以,从一个单独做实验的实验员,到一位学术研究管理者,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有相似之处,当然远远比不上学校的规模。

  有机会到香港大学服务,是一个很大转变。科学家的弱点在于只看事不看人。学校的行政则不能只看指标,还有人的因素,要复杂一些。另外,做实验有时候走错了,方向不对,我们就可以改变实验的方向和方法。学校行政就不能这样,不能很快改变,要一步一步地做,不能急,否则其他人会无所适从。打个比喻,小的实验室就像一艘天星小轮,要停靠天星码头,如果位置不对,再来过,花5分钟把它停准了,但大船就不能这样了,必须停得很准,慢慢靠岸。

  记者:作为校长,你的任务之一是筹措经费,你筹措经费的法宝是什么?

  徐立之:政府资助的大约占我们所有经费的75%,其余25%就是我们自己争取回来的。筹款是校长的重要任务,大概占了自己精力的1/3。有人觉得去求人家支持,就像“乞丐”。这种观点我很反对,我们不是慈善团体,募捐之后做善事,我们是跟社会合作,一起做对香港、对国家,乃至对世界有用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捐钱给我们的人,开始可能是纯粹帮忙,但到了后来,也会想做自己的事情,去支持大学,让大学跟他一起做。其他人也一样,比如说想做癌症方面的研究,就把钱捐给学校,当然,捐钱不等于可以干预,这一条在协议里会写得很清楚,不能干涉我们的学术自由,我们的承诺是不把钱用到其他的研究上,这是我们的信誉。

  其实,筹款也是件开心事,我们去做筹款,让别人支持我们的项目,都是把我们学校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比如我们做禽流感、SARS的研究工作,希望得到资助与合作,我们便把最好的教授请去向他们解释。当然,很多时候不是我去花时间去敲门,我们有很多同事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是很多人的努力。

  跨学科学习:像自助餐一样

  记者:最近有报道说,你打算“颠覆”近百年的传统,彻底改变课程编排,将各个学院的课程“打通”,让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跨学科学习。这种课程改革你是如何考虑的?

  徐立之:课程方面,我们一步一步在做,不同的专业都有自己的要求,要全部打通很困难。将来实施香港“三三四”学制(三年初、高中,四年大学)之后,大学有四年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专业被打通。现在我们是刻意地去做,比如说土木工程学院与法律学院,很专业的两个学院放到一起;还有文学院与社会科学院,很多文学院的学生去修读社会学院的课,倒过来也一样;再比如理学院,一年级时不定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转换专业,可能从化学转到数学。

  我们希望将来能更好,法学院的学生真的可以修文学院的课,每个学位达到最低主副修要求后,就可以实现双主修。我们常常打比方,选课就像吃西式套餐,有头盘、主菜、甜品,如果你能吃得下,吃两个套餐也行,但前提是你要吃光。将来,我们希望像自助餐一样,不刻意地限定某两个专业,让学生自己去选,满足本专业最低要求后自主选课,从而真正做到“学生为本”。当然,这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引导,不然有的学生可能就毕不了业了,所以我们会设立更多的辅导员,就像你只吃甜品的话,就会营养不良。

  百年港大:要成为真正世界一流

  记者:香港的大学今年在内地招生受到空前欢迎,你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徐立之:香港大学要发展成为国际大学,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大学”,所以,内地招生是必然的事情。今年有超过1万名学生报读港大,但我们收的学生不多,顶多250名。有人说我们把最好的学生挑走了,其实也不是,好的还有更好的。我们招的人数那么少,当然就不会去乱招了。

  港大在内地名气大起,大概有两个因素,一是教学模式,香港特别是港大显然能给他们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来去方便也相对便宜;另一个因素是口碑,学生回去后跟大家说,一个一个传开来,包括媒体的报道,才会让我们的声誉出现这种几何式的放大。

  我们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小班上课,有很多的交流时间,学生要发表意见,有的科目干脆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比如我们上生物课,我说下次我们讲“脑的功能”,你们回去准备。10个学生自己就会分组,脑的构造、脑的化学分析等,分工找资料,同学们讨论的东西可能是最新的信息,连老师都没听过。但老师自己知道应该讲哪些内容,有时就会提醒学生:“嗨,你们这一部分没有讲到”,老师然后会把这部分给补上。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同学讨论。

  在目前的情况下,内地招生不会完全开放。在其他方面,我们希望能更好地配合国家,比如在研究方面的接轨,我们正积极与内地学校合作,我很高兴香港大学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将来国家的研究项目也可以把香港算进来。再比如学生出路方面,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眼光,他们也是国家的人才,可以多些回内地服务的,现在的确是越来越多了。同时,不少香港学生想搞科学研究,去内地发展也是一个选择,不然他们只好留在国外了。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我希望真能把两地打通,在机制上尽量接轨。

  记者:再过几年,香港大学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你心目中的百年港大是什么样子的?

  徐立之:百年港大要真正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不过该如何形容“知名”很难去描述。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成为真正一流大学,是要让所有学科当被谈起的时候都有港大的份。比如说起SARS、禽流感研究,全世界都会想起香港大学;谈到肝脏移植、合成化学,不是全世界但大部分人都会说到港大。有些学科在不断发展,像亚洲经济研究,将来会不会一提亚洲经济,人们就会想到香港大学,这是我们努力的地方。我们有10个学院,如果到时候每个学院都有1个学科,全校有10至12个学科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足够了。在学生方面,希望到时候国际学生会像内地学生一样,都很想到港大念书和交流。社会也更加认同港大,认为这个大学做得好,当然,也很希望国家领导给我们打气。

本报记者 刘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