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敦煌石窟延年(文博杂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4: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敦煌石窟已诞生1600多年。它的形成、发现与保护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幸有这座民间艺术宝库,才使得大量珍贵的壁画、彩塑、文书、经卷,得以躲过历代的战乱保存下来。长期以来,敦煌艺术之美却被遥远地封闭在大漠洞窟之中。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敦煌是全人类的财富。同时,它也是中国老百姓的。敦煌的艺术应当有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敦煌》,将敦煌艺术从洞窟里引出,飞入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势必引发起新一波敦煌热。

  近年来参观人潮不断涌来,敦煌石窟已不堪重负。到敦煌参观的人数今年已逾100万,莫高窟日参观客高峰时竟达2万。试验表明,40人在洞窟中逗留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标6倍。庞大的客流令文物专家心惊肉跳,大量酸性气体长时间地腐蚀,使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加速褪色、起甲和脱落,带来致命的危害。

  以泥、草、矿物颜料为材料制成的敦煌石窟彩塑、佛像和壁画,受自然风化,总归会衰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抢救和保护敦煌石窟倾注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改革开放之后,敦煌石窟更是加大了科学保护的力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治理。但是,敦煌石窟整体衰老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敦煌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病害,石窟内相当多的壁画已变得漫漶不清。近年来,当地管理部门采取了提高票价,参观预约,限制参观人数,减少滞留窟内时间,对开放洞窟实行“轮休”,开放藏经洞陈列馆、陈列中心和北区洞窟,分散参观人流等措施,但仍难减轻压力。

  新一波人潮又将涌来,如何分散参观客流,缓解敦煌石窟保护与开放的矛盾?

  “敦煌石窟的开放,应当体现科学、合理、和谐、适度的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此言颇有见地。她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设敦煌石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她设想,游客到了这里,可以全面了解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虚拟漫游的方式观看典型洞窟,掌握比一般参观更加丰富的信息。然后,再去参观洞窟,只需较短时间就可以满意而归。但愿此议早日成真。

  古人开凿洞窟是用来礼佛的,而不是供发展旅游的。千年的艺术瑰宝本已十分脆弱,怎么受得了长时期、不间断的人流侵扰。一些专家认为,敦煌石窟已经无力敞开胸怀,重点洞窟应当闭门谢客。对于一般游客来说,看一看复制的石窟艺术同样能了解敦煌。敦煌研究院已将一些最有艺术代表性的石窟按原样复制在陈列中心,同样能让人一睹敦煌石窟的风采。《大敦煌》剧组在甘肃景泰县仿建的莫高窟,斥资800万元搭建起的敦煌影视城,当地可以保留、扩建,以满足游客参观的需要。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丰厚。除了敦煌石窟,还有“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为天工”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的神态古雅,马蹄寺石窟的唐韵遗风,都能吸引万千游客。此外,神奇的鸣沙山,绝妙的月牙泉,壮丽的嘉峪关,古朴的玉门关、阳关,都值得人们参观凭吊,发思古之幽情。有关方面需要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以分散敦煌的参观客流。

  将敦煌石窟完整地、真实地传给后辈,我们这一代责任重大。可以相信,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只要有关单位采取的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敦煌石窟一定可以延年益寿。

陶世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