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情表达的Web2.0时代到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5:12 杭州日报

  

民情表达的Web2.0时代到来了?
柴立青 画

  焦点

  上周,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宿迁政府网站上开设自己的博客,随后,当地19名相关部门“一把手”也陆续在该网站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

  消息公开后的两天,在百度里输入“宿迁市委书记博客”后,出现的相关网页达近5万篇。这样的新闻事件,促成了坊间热议——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已迅速向政治生活领域蔓延,民情表达的Web2.0时代就要到来了吗?

  印记

  其对杭州又有多少借鉴意义呢?

  见习记者 李稹

  杭州网络行政的先行之步

  其实早在3年前宽带网普及伊始,抛弃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利用网络打造速度快捷、沟通直接的民情政意互动站,杭州已经有过轰动全国的经典事例。

  2003年4月24日非典期间,在杭州网《关爱“在水一方”》BBS站点内,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一篇名为“致隔离区的全体市民们”的热帖让老网民记忆犹新。

  这篇用感叹号开篇用感叹号收笔的帖子,利用互联网向隔离区的全体市民表达慰问之情。仅一周左右时间,这条帖子的点击数便达到7818次,117篇跟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全国媒体对该论坛的报道,一个小小论坛的功能被放大,成为市委、市政府透明形象的佐证,也成为一个市民传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一位市民写道,“生活在杭州的民众应该感到庆幸!一个真正尊重民主、重视民生的领导集体对一方人民是多重要,特别是敢于把自己工作公开的政府!”此事的“后效应”是,当时王国平在网上的头衔是游侠,事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被杭州网民和全国媒体昵称为“游侠书记”。

  此后,杭州网络行政的步伐不断加快。市政府各委、办局和各区、县(市)政府纷纷组建网站,同时与“中国杭州”门户网站组成复式链接,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站群。网站群的中枢“中国杭州”门户网站,在每次改版后都对互动栏目重点着墨:12345市长信箱、96666效能投诉信箱、网上办事、网上听证、网上直播、网上调查等互动平台相继设立。在中国杭州政务论坛里,网友的讨论范围,从文明养犬的细节到杭州交通规划大局,业已在杭州网络行政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延伸

  网络留言有多少是宣泄情绪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相对Web1.0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动交流是网络的一大优势。一方面,公众在这个平台上的表达相对更自由、坦率,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更民主的锻炼,掌握自己发言的分寸感。”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安蓉泉教授肯定了网络作为互动平台的进步意义。“互联网成为展示领导干部形象的一扇窗户,虚拟空间成为群众和政府管理层沟通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是,宿迁市委书记使用Web2.0的博客技术时,并没有让在他博客上的网民留言公开。竞相的报道将这样的做法解读为,“因为发言是匿名的,要防止有人借此公共平台发泄情绪。”

  落地到杭州,这样的顾虑也被相关专家所眼见。安蓉泉也直言了网络的局限性:“网络还不能成为领导干部了解民意的主要渠道。目前,固定使用互联网的人群结构本身还比较单一。上网人群中年轻人、知识分子的比例偏高,而能够长期逗留在论坛里的人,还需要比较宽裕的时间。这样就容易让反映的情况属于一部分的特定群体而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特定群体的意见虽然重要,但不能代表各阶层的意见和利益。下基层调研、开座谈会、通过政研部门搜集和分析群众意见等传统工作方式以及通过媒体征求市民意见、开听证会、组织群众民意投票等了解群众意见形式都是我们当前做群众工作不可缺少的。”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社会学常务理事冯钢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由于现在网络空间都是‘蜗牛化’的,网友只找跟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坚固的蜗牛壳下,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但却拒绝和外界交流。比方工人自然希望无限量加薪,老板则相反希望包括人力在内的成本越低越好,而就政府决策而言,应当是在不同利益群体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网络上的不同利益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再加上网络匿名性质的留言,让网友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导致不少回帖留言还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而不是理性的民意诉求,政府决策者对民情现状的判断就容易造成偏差。”

  “我们需要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无论政府工作者还是百姓都该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哪怕是在虚拟的世界,因为网络也是公开的,”冯钢认为在网络上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达到民情政意互动,“要想真正让网络成为直接的沟通平台,首先要从培养全社会的责任感做起。”

  追记

  网络“有限实名制”能否破题

  到截稿时,对网络匿名留言的管理有了最新后续:11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消息,表示中国正在探讨和逐步试行网络有限实名制。

  “有限实名制”能否让网络听政进一步破题?避免网络回帖宣泄情绪的局面,让网上的民意诉求更加理性?记者在网络上“逛”了一圈发现,“有限实名制”看来还是“坚冰”难破。这一“后台实名登记,前台匿名发表”的中庸方式,显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搜狐网对这一做法展开调查,结果是2688票中有71.13%的“反对”票,理由是:“为遏制少数人网络犯罪,而影响多数网民的做法荒谬。”

  同样举手反对的还有技术专家,国内权威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公开表示,面向大众的网站有十万量级,政府监管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还会出现网站利用身份资料牟利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负面可能。

  匿名网民开始尖锐调侃:“在别人的窥视下谁敢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实名制应当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否则明天的网络将没有声音、死气沉沉……”

  看来,寄希望于“有限实名制”推进网络听政还有待时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