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还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6:00 光明网
陈家琪(上海学者)

  科学与人文的不同在于它们所想达成的知识类型的不同。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已经将近两年了,陆陆续续推出了大约好几百本书。说是“人文丛书”,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今年推出的这几个版块的书目,便发现有关“科学”的话题增添了许多,比如在“世纪前沿”中就有《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局限》,《人工智能哲学》;在“科学人文”的栏目下,有《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

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等等。

  我想,在这样一个实证主义时代,人文学科的“实证价值”到底如何体现,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始终会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一般而言,当自然科学的胜利动摇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时,人文学科的诸多问题也就要求研究态度与方法上的“价值中立”。因为所谓的“科学”,就指的是在研究中不为社会、心理的因素所左右。但人文学科处理的是所“发生”的事件与价值间的关系;而价值,无论如何是与生命的、精神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为量的积累与因果间的“必然关系”的。所以科学与人文的不同在于它们所想达成的知识类型的不同:一个是在量化中追求或制定普遍性规律;另一个则是想通过对那些独特的、仅仅一次性发生的事件的描述来“发现”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种普遍性的意义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的生命、精神、心理有其相对来说属于“非历史”或“超历史”的结构。

  随便拿起任何一本“科学人文”中的任何一本书,比如《从前有个数——故事中的数学逻辑》,我们总能发现与我们所设定的这一话题有关的内容,比如作者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问题的:“我们能否成功地在那些只用好人坏人来看世界的人,与那些用机会和数字来看世界的人之间、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以及阴谋理论家和‘无定踪人’之间的鸿沟加上桥梁?在一个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中,不低估科学客观性的纯个人观察和姿态是否能赢得受尊重的地位?如果是,那么怎样把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被侵犯、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侵犯别人的事实弄清楚?“

  这能是一种“价值中立”的“科学态度”吗?但如果说它是一种与人的目的性价值需求密不可分的“人文态度”的话,它的价值到底依据于什么?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