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末断想] 为“生活品质之城”鼓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6:3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我们生活的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度和政府气派,11月26日的《浙江日报》给出了答案:“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委、市政府持续破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办事难以及城市清洁等七大问题:从2003年到2006年上半年,全市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4.9万人次,金额5867万元,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累计向社会销售经济适用房289万平方米,解决了3万多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目前全市88.5%的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各公立医疗机构都开设了“爱心门诊”、“惠民

病床”,让群众“看得起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街道、乡镇实现全覆盖,93.78%的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应该为这种理念来点掌声。

  谈到城市,总会让人想到耀眼豪华的“城市政绩工程”:宽马路、大广场和高楼房,城市形象现代气派,车流滚滚。

  关注形象没有错,但如果陷入“环境崇拜论”,更多公共资金让“面子”占用,居住者的生活现状、实际困难和精神感受受到严重忽略,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公共保障后继乏力,这种“打肿脸充胖子”行为,却严重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宜居”要义。

  在这种惯性做法中,杭州市能将群众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住房、行路、办事以及城市清洁等难题当作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从倾向城市环境,转到关注城市主体;从关注外在形象,转到也关注城市主体的生活冷暖和精神感受。这种务实做法就显得难能贵了。事实上,这些财政开支如果放到市政建设工程上,也许分量很轻,最多是一种锦上添花,但放到群众实际困难中,却是一种雪中送炭。政府救助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缺失的生活自豪感和优越感得到满足,精神愉悦重新回归,精神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关注城市主体———群众,这种城市建设观点才更是科学、温馨、理性、人性、和谐的城市发展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